讀者:王姿文,寫於讀書會前
恐龍法官?真.恐龍?
在「光復國中學生變裝納粹」討論得沸沸揚揚之際,有人提到德國特色本不該只有納粹;那台灣呢?廉價健保與刑責伺候的醫療環境,應該也稱得上是名揚世界的台灣特色吧。從進醫院見實習開始,便常聽許多前輩,討論著各式醫療糾紛、與恐龍判決,更看到許多醫療同行,紛紛跨身法律界,希望能為醫療法律盡一份心力。
隨著醫療環境日益惡化,醫療糾紛的預防與處理,成了當今醫療人員需要面對的課題。身為負責手術房中的風險管理,並保持著醫療糾紛判賠最高紀錄的麻醉科,除了兢兢業業、努力精進技術外,不免思考著,哪天真要是遇到了法律糾紛,在醫療專業之外,還能做些什麼,以避免在法庭
抱持著「與其不斷抱怨,不如認清現況」的想法,趁著讀書會的機緣,找了一群愛知求真的夥伴,閱讀了這本《不平等的審判:心理學與神經科學告訴你,為何司法判決還是這麼不公平》,希望能從中找到一些新想法。
或許,人人都有機會做出恐龍判決?
註:「恐龍法官」源自草食性恐龍對現實反應緩慢,原指社會價值嚴重脫節的判決結果,目前用指稱所有不符社會期待的裁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