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6年10月18日 星期二

線上讀書會實驗 -- 勇者不懼 (2) 蚊仔意見


讀者:王姿文


相較於前輩們豐富的汽車經驗,家中只有標緻與 Camry 的蚊仔,完全把這本書當小說看......,也因為對汽車除了考駕照需要的知識外,可說是一竅不通,因此在閱讀過程中查了很多相關資料,角度則從品牌營造切入。




鄉民來襲 -- 就是有意見


通常半瓶水最響叮噹, 第一眼看到書就有意見了,書的原名叫做 American icon 耶,竟然翻作勇者不懼......;二來這也太狂了,美國的 icon 這樣多,憑什麼這本書說了算?三來封面還將 Mulally 的頭像做特別標示,這 icon 到底是福特還是 Mulally ,實在意味不明.....

總之,第一眼對於翻譯還有封面設計都很有意見...... (顯示為難搞的鄉民)

經過谷歌大神解惑,才知道其實 American icon 沒有特指 (the) 的意思,可以用在多種品牌上,再加上美國有個電視節目就叫做 American icon ,雖說其中沒有福特相關的主題,但使用這詞彙並沒有特別狂妄的意思,是鄉民蚊仔誤會他了......。


出乎意料的好看


這本書真是出乎意料的好看,就像是在看小說一樣。只是是非對錯,其實很多都是事後諸葛。歷史告訴我們成王敗寇,亡國之君一定奸臣環伺,昏庸殘暴,開國之君一定知民疾苦,開明大度,外加各種造神運動的外掛。人的特質都有雙面性,這種回溯性文章 (retrospective) 都會有書寫上的偏誤。

再加上這本書的作者 Bryce G. Hoffman 是記者耶,記者說的話能信嗎 (大誤)像是在挖角一段,不就是在波音失利,看到薪水兩倍,才跳槽的嗎?最後還說什麼為了拯救福特,把握這個成為當代最偉大企業家的契機。要是真的為了這美國情懷,一開始就跳了好嗎?(拖走)。畢竟不是作者本人,其中心情轉折與內心戲部分,難免有加油添醋之嫌。


Do things NEW? or RIGHT?


雖說這內容有可能有經過灌水,但仍可從中看出事情的脈絡,想知道的便是這神奇的 V 型反轉,究竟是 Mulally 有什麼新作為 (Do things new),還是做對了什麼 (Do things right)?

先說結論,我覺得是 Do things right,都不是新鮮事,以下擷取三大重點:


簡化 (聚焦)

在資源有限時,更要專注並集中資源。不論是波音減少飛機機種、之前提到的飛利浦、台積電外、樂高有一本 Brick by Brick 《玩具盒裡的創新:樂高以積木、人偶瘋迷 10 億人的秘密》,有提到「框架內創新」:限制一定的顏色、尺寸,設計師更能聚焦、研發出風靡世界的新樂高產品,這些都和 Mulally 徹底簡化福特全球產品線的計畫有異曲同工之妙。


品質 (價值)

堅持品質就是堅持品牌的價值,有價值才有活下去的籌碼,這部分就不用多說了。


創新 (未來的價值)

品質是當下的價值,而創新是保有未來的價值。這部分想到之前 Acer 宏碁的教案:早期宏碁興盛時曾到處併購,蘭奇(Gianfranco Lanci)便是從德州儀器公司(Texas Instruments Inc.)進入宏碁,當到歐洲區總經理、進而全球總經理。其作法便是提供通路商高額佣金、降低內部成本、將產能外包、製造大量低價產品,而研發費用只佔營業額的 0.1~0.2% ,遠低於業界的 1.3~2.7%。如此壓低研發成本,最後即使當下因此獲利,但最終不會有好結局。

有趣的是,蘭奇被宏碁趕走後,不久便被聯想以高位挖走,目前聯想發展蒸蒸日上,這段故事究竟是企業問題、或是契約問題,便待後人評斷了


HOW to do things right? 

對照之下,次貸危機我們有健保危機,福特家族企業官僚體系,醫院又少了嗎? 福特造假和諧的報表,醫院評鑑屢見不鮮。我們究竟該何去何從?

如果這套理論是對的,那麼應該可以套用在各種困境上。如果套用公式將會是:在有限的專注力下,尋求自己的一技 (簡化) 之長 (價值) 為何;不論在臨床技能或研究上,持續跟進最新的醫療進展(創新)。


WHY can he do things right? 

為何 Mulally 可以把事情做對?主要原因有三:

  1. 上位者支持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商鞅變法沒有秦孝公支持,能變到哪裡去。Alan 沒有 Bill 的支持,最好能成就這一段佳話啦。

  2. Outlier
    規則都是由邊緣人改寫 (邊緣人不是完全無關,是從非正統體系出身),因為沒有框架,才不會被舊有積習制約,更因為有其他的經驗,更能發揮 T 型人的特質。

  3. 一旦決定,就堅持到底
    和環球影城倒退嚕的雲霄飛車相似,在審慎評估後作決策,之後便協調衝突、克服萬難將之完成。


福特品牌形象營造


跌到谷底的形象

其實看這本書,我最好奇的部分就是如何翻轉品牌形象。書中有提到個有趣的案例:福特讓民眾為車子標價,發現同樣的車,如果上面是福特的標誌,價格會比豐田的標誌少了數千美元......。

另外有提到 Mulally 在金融海嘯時,在國會山莊拒絕政府援助的精彩演講後,成為全美注目與讚賞的焦點,但福特的形象真的就靠這場演講就成功翻轉了嗎?(挑眉)


公關努力

其實福特公關在一路上都相當努力,像在挖角時期,希望將 Bill Ford 塑造成為了杜絕組織弊病,不惜對外尋求協助的領導者 -- 聘僱新執行長是 must do,不是被迫要做的事。

在 Mulally 第二次記者會時,也有提到除了一般媒體外,也有些部落客受邀,讓行銷不只是平面,達到多面向的網路宣傳。只是這代表廣告類型的移轉嗎?

畢竟廣告是品牌對外形象塑造的一環,所以便查了一下資料,在 Mulally 上位期間,廣告支出是逐年上升,像是 2009 ($478.2) 到 2010 ($530.2) 間,便有 10.9% 的漲幅。


廣告內容

從前的福特廣告,多以美國精神為題材(20022004),自從穆拉利上任後,重心開始移轉到情感訴求(2007 Have You Driven A Ford Lately),與創新的技術上 (2009 Possibilities are Amazing)。

之後 2010 推出了 Swap your ride campaign,由 Honda 與 Toyota 車主講述試開福特的心得,廣告主體從福特汽車 (自己說自己好棒棒) 轉變為消費者導向 (找消費者代言)。

2009 年開跑的 Fiesta movement ,由福特借出 100 台 Fiesta 給 100 位部落客 (Influencer),藉由社群媒體的力量,拍攝路上看到的Fiesta,並將其散布,達到完全由消費者主導的廣告行動 (Completely customer generated advertising) 。

2012 更提出 Go further 口號,代表創新科技和綠色環保,強調品牌差異性。廣告中把汽車標誌都拿掉,想要探討拿掉 blue oval 後,還剩下什麼?(暗指是優良品質,如果是沒有好的品質,再多行銷也沒有用)

此外不論是各式遠控或維修 App 、 SYNC (cooperate with microsoft) 系統的開發、互動式的 VR 廣告,再再都相當有趣。


TWO Ford? (登愣 @@")

日前福特 CEO Mark Fields 承繼 Mulally ,更提出 Two Ford 策略,將福特定位成:automaker and a transportation-services provider ,除了汽車製造外,更多了自動駕駛與共乘計畫,就讓大家拭目以待吧。看下一任會不會有 Three Ford 進而 Four Ford 之類的 (健康操的概念?)


延伸閱讀:
Ford Fiesta Movement: Can Social Media Sell Cars?
當福特汽車不再只是福特汽車 Let's go further!! While Ford is more than Ford, let's go further!! (原文)


關於線上讀書會


人數與時間分配

這次讀書會參加人數來到新高,且又回到了最初大家輪流分享的模式。在連線上並沒有超載的問題,但大家分享非常踴躍,導致超時嚴重。或許在一小時的時間中,五人是最佳的人數。


新挑戰新嘗試

對蚊仔來說,這次讀書會是個完全新的嘗試。畢竟沒買車需求,對汽車自然沒有研究,家中也沒有福特車,因此對書中的基礎認知趨近零,邊看邊查資料,欣賞不同車型,書看得特別久。除了研究福特與汽車發展的歷史外,坐 Uber 時遇到 Ford 車主,便會開啟攀談模式,討論其選車的考量。

一開始還將信將疑,看了之後完全嘆為觀止,劇情高潮迭起精彩萬分,其中還有許多細節幾近腦補,像是在跳槽的片段,明明在上一段還說對於波音董事會感到失望,看到波音兩倍的薪水後義無反顧的跳槽,之後又說是為了抓住成為當代最偉大的企業家的機會,和薪水福利一點關係都沒有?


其他議題

書中還是有很多可討論之處,像是:

  • 福特、通用與克萊斯勒,三大車廠在不同時期的競合關係

  • 雷蒙在爭取 Mulally 時的各種策略 (除了盡力爭取外,還反向操作幫助其沙盤推演波音董事會將會面臨的情況)

  • Mulally 思索轉職的思考流程?
    家族 Google 福特資料、紀錄感覺、回憶相關內容關鍵字、加上註記 (Bill Ford 魄力不夠)、與波音面對挑戰 Boeing 有何類似處、自己的優勢?下一步驟?有足夠資源?
    上述和常用的 SWOT 之異同?

  • 4P -- 績效 (Performance) 、產品 (Product) 、程序 (Process) 、人力 (People) 分析......


書籍相關

雖說一開始看到這本書的封面意見很多,但其實這本書的閱讀經驗是自在而紮實的,將近五百頁的內容中,塞進了比一般書籍更多的內容,卻沒有感到空間狹窄,紙質也相當舒服好翻,感謝日月文化與寶鼎出版。

另外姚醫師有分享到,其中照片的內頁雖是黑白印刷,但在 Kindle 中其實是彩色的呦~XD


最後感謝

最後要感謝王堅志經理、陳畊仲醫師、孫一峰院長、姚侑廷醫師、陳奕宏經理,還有主持人蔡依橙校長,感謝大家的分享,讓這本書能有更多面向的討論。


延伸閱讀


線上讀書會實驗 -- 勇者不懼 (1) 行家說法
《勇者不懼》:讓福特汽車起死回生的傳奇 CEO -- 主持人蔡校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