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5年6月29日 星期一

被討厭的勇氣和不要臉有什麼差別?



作者:王姿文


其實在年初時早已購買了這本書,只是被和其他書一樣,一起供在書架上惹灰塵,抽空慢慢品讀。雖然普遍認為如此對話呈現,讓這哲學較為好讀易懂,但對我來說反倒難以咀嚼,一直看不快。


之後跨界年會過後 XDite 大力一推,本書登時成了臉書上的洗版書,許多心得文章紛沓而至:


強者哲學入門書 (蔡依橙)
非主流突破性的人生指引 (綠角)
詩人的詩,為何不必要理解?(楊琢琪)


另一方面,雖說好評不斷,但負評也不少,像是「看這本書的人本身就很討厭」便是最常見的評論。


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


看著網路上眾多的優質心得,讓本篇變得更加難以下筆 (藉口無誤),為了能更深入了解相關概念,這段時間除了進一步閱讀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等其他著作外,也默默觀察許多令人討厭的社會事件,於是在本篇試圖回應一個幾個月前在網路上看到的疑問:

被討厭的勇氣與不要臉有什麼差別?  @@"



精華濃縮



許多朋友曾提出對書中許多觀點都有深深的共鳴,蚊仔便試圖將精華濃縮成三個中心思想:


  1. 要為成功找方法,不要為失敗找「藉口」,阻礙往往只是自己的「選擇」。
  2. 存在的「價值」與「社會意識」
  3. 認真活在「當下」




心理創傷只是自己的選擇



問題不在「經歷過什麼事」,而是「如何解釋它」? 

對於過去的意義,在於如何自己如何定義,所以阿德勒認為自卑感 (Minderwertigkeitsgefuehl) 只是一種藉口,目的或許是為自己的失敗找藉口、或是為自己的不改變而找理由,只是一旦把不幸當成讓自已特別的工具,那麼就永遠無法超脫,永遠需要這種不幸的狀態,讓人即使對現在狀態不滿意,卻缺乏改變生活型態的勇氣


一旦在人際關係中確信我是對的,那瞬間就已經一腳踏入了權力鬥爭。

權力鬥爭的目的,無非想要證明自己是對的,但這對於事情的解決與推動並沒有太大助益。此外也有提到「認錯不等於失敗」的概念,畢竟「錯誤」只是個中性名詞,它不一定是結果,可以只是過程中的正常事件,而「失敗」卻是負面評論詞句。


總而言之,是否要深陷過去,是否要踏如權力鬥爭,其實都只是自己基於某種「目的」的「選擇」。




人生三大任務?



人只有在感覺「只要和這個人在一起,就可以自由盡情地展現自我」的時侯,才能真正感受到愛。

雖說書中列出工作、交友、愛等人生三大任務,旦縱而關之,私以為重點在於是否能「盡情展現自我」,是否能遵從內心的聲音,開創自身的價值,當然這價值見仁見智。




課題分離



你不是為了滿足他人的期望而活,我們沒有必要去滿足別人的期望...別人也不是為了滿足你的期望而活。

課題分離 -- 是本書最熱門的論點,依照「這個決定而帶來的結果,最後會由誰來承受? 」來判定課題屬於誰。因此面對他人對自己的閒言閒語時,要知道這是別人的課題,我們無法也無須干預。

認為別人應該喜歡我,或是我已經付出這麼多,要是不喜歡我就太奇怪了等等,其實都是介入對方課題、尋求回報的想法。

這期待回報的想法其實很常見,卻會因此陷入期待未得的苦惱,而  Goethe (歌德) 的名句 Wenn ich dich Lieb habe, was geht es dich an? (我愛你與你何干),正是相當成功的課題分離。



延伸閱讀


歐巴桑來襲 -- 治不好的性別與年齡歧視 (白袍旅人)




在世界的中心 ... 呼喊社會意識





書中還有特別提到「社會意識」的概念,即把對自已的執著,切換成對他人的關心,其中重點在於「接納」自我、「信任」他人、還有「貢獻」他人這三者。

不論你怎麼度過每一個剎那,就算有人討厭你,只要貢獻他人這顆導引之星還在,就不會徬徨,做什麼都可以。誰要是討厭你,就讓他討厭好了,只要活得自由就行。


我想這部分應該就是本書的核心吧,課題分離不在於自掃門前雪,而是從社會意識中尋求價值與勇氣。要做的應該是珍惜把握當下,懷著信念,。


此外讓我感動的地方在於:只要存在,只是存在著,就是最大的價值。感謝身邊親友的存在與陪伴,也感謝眾多美好人物的存在來稀釋台灣鯛的比例(咦)




被討厭的勇氣和不要臉有什麼差別?



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


書中的這句話很容易被誤解,以為只要被人討厭就能獲得自由,但其實上卻是倒因為果。被討厭並不是目的,而是在確認自己「社會意識」的價值後,「不害怕被討厭」地努力前進,才是自由。


犯罪者因為自以為的正當理由而採取行動,是在執行自以為好的「善」事。當然,這裡所說的善並非道德上的良善,而是為了自已的善。......希臘語的「善」跟道德沒有關係,純粹是「有用」的意思,另一方面,「惡」的意思是「沒有用處」


一個是基於堅持「社會意識」不得不為的勇氣,另一個是為了自己的「善 (用處)」,加上對於他人課題的干預。所以被討厭的勇氣與不要臉在本質上是有相當大的差異存在。


那麼反觀最近在風口上的八仙輿論中,和信是被討厭的勇氣嗎? 健保局呢? 新北政府呢?



這本書值得看嗎?



對於本書的負面評論也不少,包含理論來源問題:這本書的論調已超過阿德勒曾提出的觀點,有過度延伸之嫌,但也有人提出,這是否只是為了顯示自己是專家的目的而討厭本書?


但不論觀點何來,重點是這本書是否能幫助讀者向「善 」邁進,更盡情展現自我,堅定的完成自己的課題與社會意識。


如果您陷於他人的眼光而痛苦無法自拔、如果您覺得時不我與,總是被制約,如果您覺得自己總是很倒楣,全世界有一百種理由和自己作對、如果您很古道熱腸,卻總是熱臉貼冷屁股,那本書或許會對您有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