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顯示具有 讀書會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讀書會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7年1月25日 星期三

線上讀書會 -- 柬埔寨


記錄:王姿文


繼印尼之後,東南亞的閱讀之旅,來到了國人較不熟悉的柬埔寨,精確地來說,我們對這國家的認知,多來自於大小吳哥窟的旅遊記事。但在吳哥的輝煌之外,我們對於這個國家的認識,其實少之又少。



2017年1月2日 星期一

南海議題


讀者:王姿文,寫在讀書會後

繼上次 Bill Hayton 《南海》的讀書會後,對南海議題,不論是歷史或政治勢力的角力,有粗淺的了解,又因為深深感到對這部分認知實在不足,繼而閱讀了同為麥田國際系列 Robert D. Kaplan 的《南中國海》。




南海爭議地圖

2016年12月1日 星期四

線上讀書會 – 我們該如何看待家務與移工?


記錄:王姿文

近年來,不論是在車站的大廳,或是某些特定的列車上,總可見到許多來自東南亞,我們稱為「外勞」的移工們;在醫院工作期間,不難發現有越來越多來自東南亞的患者、與陪伴看病的外傭。這群外國移工的身影,已漸漸成為社會中不能忽視的一部份。

趁此機會拜讀了藍佩嘉教授的《跨國灰姑娘:當東南亞幫傭遇上台灣新富家庭》,原本只是想更加了解這群外籍移工們,沒想到卻看到許多對「家務分配」議題,這部分正好與近來火紅的日劇《月薪嬌妻(亦名:逃避雖可恥但有用)》討論的「家務價值」互相呼應。

很開心今天能夠藉由讀書會,和一群線上朋友討論「家務經濟」、與對「僱傭經驗」的分享。



2016年11月16日 星期三

線上讀書會 -- 女力時代 (醫療篇)


紀錄:王姿文


一個假設性問題


假設你是主管,底下有五位員工,每人每週都超時工作(100 小時 / 週),假設其中有兩個女性員工懷孕,同時請產假,如此便損失了每週 200 小時的工作時數,明顯無法代償。在招募新人員時,有應徵者已聲明已有懷孕計畫,你會因此不錄取她嗎?




2016年11月8日 星期二

線上讀書會實驗 -- 競合策略


讀者:王姿文

這是蚊仔第一次主持線上讀書會,選的是《競合策略》這本書,以下是關於這次讀書會的分享:



2016年11月4日 星期五

線上讀書會實驗 -- 成與敗


讀者:王姿文

感謝這次由主持人蔡依橙校長發起,偕同南方電子報創辦者陳豐偉醫師、黃貞祥助理教授、蘇柏翰經理一起討論的《成與敗》。


2016年10月18日 星期二

線上讀書會實驗 -- 勇者不懼 (2) 蚊仔意見


讀者:王姿文


相較於前輩們豐富的汽車經驗,家中只有標緻與 Camry 的蚊仔,完全把這本書當小說看......,也因為對汽車除了考駕照需要的知識外,可說是一竅不通,因此在閱讀過程中查了很多相關資料,角度則從品牌營造切入。



線上讀書會實驗 -- 勇者不懼 (1) 行家說法


紀錄:王姿文

這次讀書會由校長發起,聚集了目前線上讀書會開辦以來最多的參與者,從福特業者、很需要道德勇氣的福特粉絲、醫院主管、物流經理、一直到閱讀愛好者,一起來討論《勇者不懼:拯救福特,企業夢幻CEO穆拉利》中,福特這精彩的 V 型反轉案例。




2016年10月6日 星期四

線上讀書會直播 -- 階級世代X教育現場


紀錄:王姿文

這次線上讀書會延續了兩周前,同樣從《階級世代》與羅輯思維關於教育分層的觀點出發、討論教養的線上讀書會實驗,除了嘗試找不同朋友來討論同一本書,聽聽不同角度的觀點外,最大的挑戰在於線上直播的模式。

畢竟新思惟之友的大家,年紀與價值觀都相類似,人生遇到的困境與想解決的事情也差不多。如果大家都看了類似的書,能和不同行業的彼此互相交流討論,應該是非常有趣的事情。

而在之前幾周,做了一些技術上的測試,這次便嘗試將讀書會與直播結合,看能呈現什麼新樣貌。



2016年9月26日 星期一

線上讀書會實驗 -- 學習法 (2) 如何教如何學


讀者:王姿文


讀書貴在學以致用,既然提到學習法,那究竟有什麼方法可以促進教學雙方的效率呢?



線上讀書會實驗 -- 學習法 (1) 實戰經驗分享


讀者:王姿文

這次線上讀書會實驗,最特別的地方在於是由熱心積極的唐悠悠醫師發起,從選書、召集讀書會成員、測試線上系統、帶領討論皆一手包辦,非常認真而用心。


2015年7月28日 星期二

共好讀書會第三期手寫回饋



作者:王姿文


這次適逢蚊仔導讀,便順手稍作整理囉 ~




2015年6月29日 星期一

被討厭的勇氣和不要臉有什麼差別?



作者:王姿文


其實在年初時早已購買了這本書,只是被和其他書一樣,一起供在書架上惹灰塵,抽空慢慢品讀。雖然普遍認為如此對話呈現,讓這哲學較為好讀易懂,但對我來說反倒難以咀嚼,一直看不快。


之後跨界年會過後 XDite 大力一推,本書登時成了臉書上的洗版書,許多心得文章紛沓而至:


強者哲學入門書 (蔡依橙)
非主流突破性的人生指引 (綠角)
詩人的詩,為何不必要理解?(楊琢琪)


另一方面,雖說好評不斷,但負評也不少,像是「看這本書的人本身就很討厭」便是最常見的評論。


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


看著網路上眾多的優質心得,讓本篇變得更加難以下筆 (藉口無誤),為了能更深入了解相關概念,這段時間除了進一步閱讀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等其他著作外,也默默觀察許多令人討厭的社會事件,於是在本篇試圖回應一個幾個月前在網路上看到的疑問:

被討厭的勇氣與不要臉有什麼差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