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6年12月1日 星期四

線上讀書會 – 我們該如何看待家務與移工?


記錄:王姿文

近年來,不論是在車站的大廳,或是某些特定的列車上,總可見到許多來自東南亞,我們稱為「外勞」的移工們;在醫院工作期間,不難發現有越來越多來自東南亞的患者、與陪伴看病的外傭。這群外國移工的身影,已漸漸成為社會中不能忽視的一部份。

趁此機會拜讀了藍佩嘉教授的《跨國灰姑娘:當東南亞幫傭遇上台灣新富家庭》,原本只是想更加了解這群外籍移工們,沒想到卻看到許多對「家務分配」議題,這部分正好與近來火紅的日劇《月薪嬌妻(亦名:逃避雖可恥但有用)》討論的「家務價值」互相呼應。

很開心今天能夠藉由讀書會,和一群線上朋友討論「家務經濟」、與對「僱傭經驗」的分享。




傭人階級的再現


隨著中產階級崛起,女性紛紛投入就業市場,如同《女力時代》中提到,「女菁英崛起」後導致「全球保姆鏈」與「傭人階級再現」,許多雙薪家庭選擇家庭雇傭來處理家庭事務。

說到家僕,蝙蝠俠中阿福(Alfred)是個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塑造,只是管家(Butler)角色和一般傭人角色不同,除了絕對薪資較高外,管家有著較強的能力,管轄較廣泛的事務。如此高薪高知識水平的管家,或許只有韋恩家(Wayne)才能請得到了吧 XDDDD

中產階級一來沒有這樣多資產需要管理,二來較難負擔如此的職位,國際移工便應運而生。而蝙蝠俠的角色設定,某種程度便是用管家來串起貧富差距。


當國際移工加入台灣家庭


隨著女性投入職場,雙薪家庭的家務勞動,便促使了家務經濟的興起。而國外移工的加入,不只是僱主家庭的權力分配,移工原生家庭也都有一連串的改變。

從書中可以看到,移工取代了僱主家庭代表「愛」的「母職勞動」;移工在原生家庭則取代了代表「金權」的「養家父職」,像是書中有提到移工的菲律賓丈夫,因為仰賴妻子出國工作,而成了「去勢」的 Houseband(不過賺個錢而已,竟然用到「去勢」這個詞......)。從中可以明顯看出兩性在家庭中的社會期待。

相較之下,西方國家的家務勞動就較沒有這樣明顯「愛的勞動」的引申含義。在已開發國家,女性伴侶每週從事有薪工作的時間越長,男性越有可能分擔家務。女性伴侶賺的錢越多,教育程度越高,男性投入無酬家事的時數就越高,這些分擔比例會隨國情而異。


家務分工經驗分享


雙薪家庭中,總希望有份可各自主導的薪水,畢竟經濟獨立是件很重要的事,而在孩子出生後,如果想要兼顧工作、家務、育兒,幾乎是不可能的事。這次讀書會中幾位參與的朋友,分享了關於家務分工的不同選擇:

● 回歸家庭,將家務計酬

畢竟在合法狀態下,請勞務的條件高,量表要有 16 點以上才行。有的與會者便認為家務勞動應該是全員討論決定,應該讓家務回歸家庭成員,另外有位與會者提出「家務計酬」的方式:

其實家務是需要被計價的,一旦被計價,便會重視這勞務的價值。簡單試算,一小時 133 元,一天粗估三千,一個月便有約七萬五的報酬。

即便在夫妻之間,最直接便是把家務的錢訂出來,雖說過於數字化,但如同日劇《月薪嬌妻 (亦名:逃避雖可恥但有用) 》,把婚姻扣掉親密接觸的部分,將家務勞動以契約的形式表現的概念,是可以採用的。

所以不論是誰負擔家務勞動,這便是基本成本,由對方支付相對應的費用,看夫妻雙方誰的薪水高,如果願意付這個薪水,就讓對方留在家中,並輔以大量家務機器 (掃地機器人、洗脫烘摺衣機、洗碗機)來降低家務勞動的成本。

● 外包家務,維持生意關係

也有與會者選擇把較無情感成分的家務外包,從家事服務仲介公司請了阿姨,定期來家中打掃,平常則交由掃地機器人。雇傭關係就如同藍教授在書中所提到的,心態比較像是生意上的契約,並沒有放太多情感在上面。

不論是家事仲介,或是外籍移工,大家對雇傭關係的態度,主要是「生意歸生意」,一開始便將分工清楚訂出,不要投注太多情感,就比較不會有心理負擔。

● 外包教養的到宅保姆

一位與會者分享了到宅保姆的經驗,一開始拜託長輩幫忙照顧孩子,畢竟「免費的最貴」,不大能要求太多。幾經磨合後,請了一位到宅保姆。

在台灣,保姆市場幾乎是由保姆主導,畢竟好的保姆難找,如果有幼教背景,那便有更多談判的資本。又因為是對孩子全程的陪伴,所以提供了相當優厚的工作條件,完全符合書中提到中產階級雇主的心態:對保姆好,是希望這好能轉嫁到孩子身上。

和單純家務外包相比,保姆替代了更多愛與母職的部分,所以看到保姆和小孩互動太好時,有時候心中不免還是有疙瘩。為了區隔家人與外人,不讓孩子造成混淆,也將保姆工作時間明確訂出,讓孩子稱保姆為阿姨,而非其他特別親密的稱呼。

理論上,家應該是家人私密的空間,因為外人的引進,讓家的空間成為公共化的私人場所。因此,雖然一開始家中並沒有裝攝影機,但後來還是裝了三個監視器。這部分有事先和保姆談過,表面上說是長輩想看小孩,但沒有明說的考量是,希望能實際看到,孩子是如何被對待的。


對雇傭權力關係的看法


● 對於階級差異的看法

移工制度在某個程度上,存在著階級差異與權力關係,這次的與會者,究竟如何看待?

有的討論者認為,讓每個人都能被平等對待是很重要的事,所以認為應該以全家分工、老人社會福利(由政府出面提供鰥寡孤獨的生活協助)、保障婦女進出職場等機制消弭僱傭關係;有的則把這份僱傭關係化為罪惡感,以及更豐厚的條件;有的比較能接受社會中各種無奈,在有限資源中尋求妥協。

階級是不會消失的,人在勞務方面總是有不想做的部分,這個部分,便會以各種形式不斷被轉包。「錢」或許是目前可得工具中,相對最具正義的轉包方法了......。

面對永遠存在的階級,重點應該放在階級流動的可能性,因此在雇外勞時,主要會提供金錢上的協助,各取所需。只是人心常不滿足,受到雇主禮遇的移工,和如今勞資間的拉鋸,其實非常類似。

● 我們真的對移工不好嗎?

書中提到,台灣因為將移工納入基本工資保障,在菲律賓人的選擇等級上,僅次於加拿大。近來移民法也修改了三年必出境的規定,仲介的利基便少很多,也是對移工友善的政策。

對於移工的勞工權益,與對台灣社會的衝擊,或許是個光譜,或許能試圖算出一個比例,既能把同理心極大化,又不會對社會有所影響。有如此施行的便是新加坡,精算出國家需要多少 foreign brain 及 foreign labor,即使如此,新加坡居民依舊會覺得城市中充斥著過多的移工。

如今只是在全球化的包裝下,我們用契約買賣聘僱的方式,讓東南亞相對經濟弱勢的人們,填補這勞動的位置,而對東南亞地區的人們,本地提供的薪資比原地區高出甚多。像是台灣很多人會去日本澳洲打工,便是類似的概念。

● 雇傭互動與態度


書中印象最深的,便是分別從雇主與移工的角度,來看待彼此的雇傭關係。但其實人際相處是動態的,可能會因為彼此的互動狀態而有不同。

像是有位與會者提到,有的醫院一開始對看護移工態度較為寬鬆,較多逃逸事件迫使醫院漸緊縮移工的自由。也有與會者分享了朋友請外傭的經驗,提到一開始以姊妹淘的形式相處的話,會漸漸有叫不動,或是偷懶的狀況發生......。

面對如此狀況,或許在前期先將彼此的條件設定好,將之制度化,後面就比較不會有問題。


台勞?當不當?


一位參與者提到,如果我們都是菲律賓人,在馬尼拉當銀行經理,房租超過薪水的一半。而菲律賓專業銀行員的月薪,折合台幣 3600 元,如果來台灣當家務移工的話,可以賺得每月台幣 15000,你會因此拋夫棄子,飄洋過海工作養家嗎?

有的參與者表示,與其與家人分隔兩地,不如貧窮但能與家人團聚,畢竟這樣才有家庭的核心價值存在;有的則認為如果薪水比較多,會全家帶過去(但其實現行制度下無法如此做);有的則表示,如果薪水比較多,何不一試?

除了經濟方面的考量,分別心人盡有之,只要在國外,歧視是合理的存在,至於怎麼適應、怎麼面對,則又是另一個議題了。

● 打工遊學?去技術化(deskilling)?

相較於教育程度較低的印尼移工,菲律賓移工大多是大學畢/肄業,當過公務人員或是老師的白領階級,因為國外「家務勞動」薪資較高,選擇「自降階級」出國幫傭。反觀自己,將來成為專業人士後,要多高的價錢,才會願意去技術化(deskilling)到海外工作?

菲律賓以「夢想假期」為號召,招募日本娛樂員。這又和所謂的台灣打工「度假」有何不同?當娛樂員與人接觸還可以學些日文,所謂打工遊學,不就和這些移工一樣,想藉由出國見見世面,有 3D 工作(髒 Dirty、累 Difficult、險 Dangerous)的前台,與到處「體驗」「壯遊」的後台。加上我們在 Facebook 上常看到,人在國外,總是打卡炫耀,這種報喜不報憂的習性,其實也相當類似。

又或者,大學生還沒有發展出一技之長,也就沒有所謂去技術化的問題了。


標籤與歧視鏈


書中有提到,「外勞」這詞彙不是一般中立的「外國人」,而是被視為低劣一等的族群他者。標籤與分化一直是書中提到的主題之一,但在移工族群的自身分化中,為了邊緣化其他族群,反而「自我種族化」(self-racilization),又把自己綁死了.......讓人實在哭笑不得。

書中也有提到語言歧視鏈:英文好的菲律賓人歧視英文不好的臺灣人;會中文與台語的印尼人,歧視不會僱傭國語言的菲律賓人;英式英文的新加坡人,則會歧視美式美語的菲律賓人(只因為給錢是老大)……整個心態的描寫相當有趣。

其實只要有人就有標籤與差別心。標籤不過是我們用來理解世界的正常方式,一開始用標籤分類來認識世界,之後再藉由去標籤化,來理解背後更多的面向。雖說標籤不等同歧視,但其實標籤跟歧視有高度連動,標籤很容易就多跨一小小步變成歧視。弱勢移工也會找標籤歧視一下高高在上的雇主。

分別心與歧視是人類的天性,或許我們該做的,不是消除歧視,而是避免歧視抵觸社會協作更重要的原則。


關於這次讀書會


● 多元觀點呈現

書中的敘事方式主要偏左,而這次與會成員們,對於移工相關議題,有各自的體驗與主張,讓這次的討論呈現光譜分布,相當有趣。

相同的是,大家都表示在閱讀藍教授的文字時,都有很深的感觸,不論是私有空間公共化、或是代替母職的部分,都寫得非常的精準,可以把各種心理感受精確的文字化。

● 中產階級的敘述方式

此外,這次讀書會的參與者,主要都是中產階級。

相較於藍佩嘉老師另外一篇研究教養的論文中有提到,中產階級的親職敘事與教養腳本中,會特別強調「反思改變」與「世代斷裂」,以「科學實證」與「現代觀念」來教養小孩,來彰顯自己與「缺乏國際視野」與「過時傳統」父母的差異。

本書中則提到,中產階級雇主較無興趣強調自身和家務移工間的階級劃分,但會試圖藉由區分自己(標榜自由民主、尊重、用人唯才)和其他雇主(權威、貴族主義)的不同,來強化自身中產階級的認同,並減輕自己階級的罪惡感。

每次看到這部分,都覺得這些客觀的的側面描寫相當有趣,從這次討論中也可以觀察到如此的現象。

● 感謝

感謝陳虹佑放射師陳偉挺醫師陳志龍醫師姚侑廷醫師、還有主持人蔡依橙醫師的分享。


延伸閱讀


導讀與簡評「跨國灰姑娘」 / 王立第二戰研所
跨國灰姑娘 台灣請不要虧待他 / 藍佩嘉
《跨國灰姑娘》:東南亞幫傭在台灣的社會學觀察 / 蔡依橙
書籍分享:跨國灰姑娘<當東南亞幫傭遇上台灣新富家庭> / 陳志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