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6年9月26日 星期一

線上讀書會實驗 -- 學習法 (2) 如何教如何學


讀者:王姿文


讀書貴在學以致用,既然提到學習法,那究竟有什麼方法可以促進教學雙方的效率呢?




講師該如何優化課程學習效率?


理論就是要拿來應用。那麼公開班的教學模式,是否也能運用如此學習法,像是藉由「集中」與「發散」的安排與調控,讓學員有最大的學習成果呢?


穿插集中與發散的學習模式 

心理學相關的企業內訓,大多是概念性的知識傳遞。因此一開始會藉由 Q&A ,找出學員對該主題有興趣的內容,從中拆解職場上的議題與處理技巧。

只是因為企業內訓講究立即的成效,不像書中的模式那般可慢慢來。因此在抓出重點後,會做轉換,像是把理論轉換成簡單的 SOP 技巧,再由學員分享的工作案例進行拆解,收斂解決方法,進而套用理論,看有什麼更好的處理方法。

在教理論時,屬於專注式的學習,而帶活動與討論時,則為發散式的學習。讓學員除了學習知識外,藉由腦力激盪、遊戲、活動等發散的方式,從工作經驗收斂,並結合理論技巧,思考更好的解法。如此透過緊鬆交替的循環操作,讓學習動機較不足的學生,也能有所收穫。


作業的真諦 

在兩天式的課程中,會有繳交作業的設計。在做作業的過程中其實就是處於專注狀態,如果遇到需要重作的狀況,腦中會開始提醒自己專注的方向有誤,進而產生新的想法。

而所謂後設認知,就是在過程中,一直提醒什麼是最重要的。畢竟傳統教授的東西是最少的,不如透過重點摘錄、實際體驗、最後收斂,搭配寬鬆巡迴,達到最高教學效益。


精簡的知識加上實作試誤 

或許因為之前學習過程較為辛苦,難以藉由課堂中吸收新知,所以在課程設計上會以引發動機為主,時間不能太長。其中還要加入些實作,才能知道自己不足的地方,從挫折中學習。

一般學習的理論,像是布魯納 (J.S. Bruner) 提到的螺旋式學習 (Spiral learning),認為應藉由每天循序漸進的累積,學習各種主題的知識;但一般大專院校的課程設計卻大多是線性的,像書本一般分章節階段式學習,就像把人的當作書本一頁一頁在印,應該盡量避免如此的學習模式。


成人與幼兒教育的差別 

對於學習像是拼圖的理論,進一步思考是:為何成人教育能夠做到濃縮與高效,但如此經驗卻無法在兒童教育中複製?關鍵在於小孩子的拼圖量與大人是不同的:大人因為過去的經歷,成就了較多學習體會的基礎。

此外要注意的是,小孩子在學習時,不能一次給予太多東西,要不然情緒超載或資訊超載時,小孩子的REM 就會很熱鬧,便容易做惡夢。


學生該如何優化自我學習效率?


同樣上好課,「有人是學霸,有人是學渣」的秘密究竟為何?


學霸的秘密?! 

「預習」是學習最大的秘密,卻也是多數人做不到的事。如果預習與複習只能擇一的話,相信預習的效益比複習好得多。只是因為預習是違反人性的,所以需要用特別的機制使之變成可能,這時候就要設計願意預習的動機了。

或許這就只是「從 0 到 1 」與「從 1 到 100」的差別。有預習的話,起始點不一樣,動機與需求不一樣,收穫自然大。同樣的課,怎麼同學學的就是特別好,那或許他本來的起跑點就是 1,我們從 0 開始,自然比不過,但至少也開始到 1 了。

像是 Pre-conditioning 的概念,預習的作法除了讀書,還包括熟悉環境、熟悉語言、熟悉該知識的思考。所以學習之前,都會盡量把相關的東西至少先看過,感受一下那個學門的環境。

像是聽演講前會先看過講師的相關背景與資訊,在做簡報前,約會花一兩個禮拜大範圍發散式收集資料(大致就是網路查到最新的學術文獻、網路上其他醫師怎麼衛教...),慢慢把輪廓拼湊出來。

最後帶著極強的問題意識,去書中、課堂中,找答案。先有問題出現,唸書是為了解決問題,這才是已經在業界的職人應該做的。


成人教育的三大成本 

在規劃成人教育時,要考慮三大成本:時間成本 (上完才能比較)、機會成本 (不可能什麼都學)、金錢成本 (最不重要)。

人的大腦被設計成只要有新學習新發現,就會被喚醒 (arousal) ,從而感到開心,只是這種啟發可以維持多久,有多少效益,則是更重要的議題。

從這三大成本的權衡中,如何選擇便很重要,藉由選擇,才會讓學習的動機增加。因為當知道為何而學,而且有使用得上的動機時,才能更加投入,學習效果也更好。


共學同學太強怎麼辦?


當面對共學的朋友都太過強大時,很容易陷入僵化思維,覺得都比不過人家。究竟該如何擺脫和他人比較的心態?

得到 APP 中有提到所謂良好的自卑情節,不是對所有的事物都感到自卑,而是在學習的主幹上見賢思齊汲取優點外,同時也思考可以從哪些地方走出屬於自己的特色。


關於拖延症


這次有不少關於拖延症的討論,羅胖在罗辑思维 36 大家都有拖延症也有類似的討論,其中有提到一些解決方法:

  1. 把創造性的任務分解成機械性的勞動,像是蕃茄鐘 25 分鐘計時法XD
    (創造性的任務會有完美主義,改成抄課文就可以用最低腦力去完成,順便記住內容,通常考試成績不會太差)

  2. 「讓種子飛一會兒」,例如拿到考題先大致看過一遍,利用解題轉移注意力時,大腦會持續運作找出解答。
    (這就是「專注模式」跟「發散模式」的切換)

  3. 利用群體壓力,例如在臉書發奮減肥或戒菸
    (當著一群人的面,總不好意思表現出自己很懶吧XD)

而有的人覺得加入讀書會後,念書效率的確高出很多,或許也是類似的概念~ XDDDD


關於學習的延伸討論



學習法正夯 

如今學習法正夯,但仔細研究下去,其實道理不難,只是說的方式比較吸睛誘人罷了。

市面上有許多速成類的教材,看似有道理,但究竟什麼叫做學會?

另外雖然說在時間管理理論中,應該盡量避免那些不重要不緊急的事情,但這些不重要不緊急的事情,或許有助於發散的思考模式?


閱讀的目的 

如今如果要談「如何閱讀一本書」,或許「建立組塊」才是重點,其他沒形成組塊的反正也會忘掉,就算硬記也用不出來 (因為沒有連結所以提取不出來)。

所以速讀又變假議題,把組塊建立的夠堅固,才是有用的速率。


關於人生的學習 

這本書講的內容,我們這些身經百戰考過N次考試的人都了解,比較困難的是一些難解的人生課題。這類的方法論,重點是讓人可以用最短時間應付一些考試,可以多出時間來做更深度的人生課題思考。

如果真能抓到「學習的方法」並看透「事情的本質」,其實專業、技術、行政、管理、領導,都是類似的。

到了青壯年時期,如果我們發狠想學會「什麼東西」,大概問題都不大,更大的問題應該是:我到底要學什麼東西,以及我想完成一個怎樣更遠的人生。

以受雇來說,要取得高薪,重點是「不只提供 technique,而是提供 solution」,讓資方只要找你,他就不用煩惱很多事,這樣才有機會。所以 CT/MR 多厲害,說實在的還好而已,你換位自己成為資方,就會發現你需要的是一個「能解決臨床問題的人」,因為資方不怕花錢多,只怕花錢沒有投資效益。

如果我們進化到能提供資方 solution,漸漸的你就會開始思考,是否自己成為資方,或為自己的人生提供 solution。

我認為這才是真正的財務自由,而不是一般認為的「被動收入」觀念。因為「被動收入」的觀念,仔細想下去,會發現邏輯有洞,首先,其實風險不低,其次,其實沒那麼被動。


天份佔學習的重要性? 

畫畫老師曾談到畫畫和天分之間的關係,認為其實畫畫屬於技能,未必真的需要多有天份,也不過是「不斷地練習」,但大師們因為自己已經花了許多時間練習,想要樹立自己神一般的地位,於是就製造了這樣的結界,讓一般人不要隨意跨界涉足。

一些素人的藝術作品,雖然沒有名家大匠的細膩工法,少了匠氣,卻藏有一種質樸的特殊韻味和創意,有時反而能引起更多大眾的共鳴。


關於專業 

在我們追求專業 top 5 % 時,其實大眾是分不清楚醫生的程度高下的,他們只分得清楚「這醫生是不是能聽得懂我的話?」「是不是能馬上解決我的不適?」

鄉下女醫以第一線面對鄉民的質詢時,曾經思考過「就算我今天是 top 5% 的成績畢業,外語能力強,醫學會口頭報告第一名... 在這些人面前,或許比不上一個可以幫他們打一針 deca 予取予求的密醫XD」

我們的教育太少教合作,太常教競爭。這也使得大學時代社團經驗豐富的人,會有優勢,因為他們的確用自己的方法,補足了過去教育缺少的部分。畢竟只有在 20 歲這個時間,才有辦法讓一群人無私的為著共同的目標去努力~ 。


關於這次讀書會



架構設計 

開始前十分鐘,主辦悠悠便開始邀請大家進入聊天室 (以便及時排除軟體問題)。一開始主揪想先分享五分鐘鐘自己的學習心得,之後依照「一個題綱」請大家自由分享,題綱為:
請大家舉出自己學習某事的例子,呼應「學會如何學習」這本書的內容。
假如這個題綱 + 漫談,竟然還沒辦法講到 9pm,最後有個備用腦力激盪題:
假設您今天已經按下某堂公開班 x 萬元的繳費按鈕,接下來您打算做哪些事 (運用哪些學習技巧),讓這堂課的學習效果最大化?
事實證明,藉由悠悠的案例分享與後續討論,整個討論非常豐富且歡樂,自由分享時間幾乎被 圍攻 熱烈討論給取代 XDDDD


選書討論 

幾年前在某讀書會中,曾經遇過有人選書被否決的狀況,只因主辦人覺得該書不適合被拿來在讀書會討論。但在本次讀書會,《用對腦,從此不再怕數字 (A Mind for Numbers)》的角色,則像是「課綱」的概念,大家只要想到什麼進階技巧都能隨時補充。

過程中,有不少人表示本書內容過於簡單,但如果把書中內容當作提供架構,其實就不構成問題;如果選擇較為艱深的,可能會有閱讀障礙,但或許也可以從中創造出討論的契機也不一定。

蚊仔還蠻喜歡對於這次讀書會的形式,或許因為這次選書主題是認知心理學與方法論,所以拿以實戰案例來做導讀最為合適,但如果面對其他論述或研究類型的書籍的話,或許可以考慮其他進行方式。


系統操作相關 

這次的學習案例,除了魔術方塊外,還有 Google hangouts 的使用操作,主揪悠悠為了學習如何當主控,有著意料之外的爆走插曲 XDDDD

歸結原因,可能是因為容易對教材還有指導者不滿,像是面對英文教材,或教學與實作畫面不同時,就很容易爆氣。有鑒於不知道是選錯教材還是選錯老師,於是便換個教學門派(交給專業的校長處理 >"<)。

意外發現自我消音(mute)可以減少不必要的回音或噪音,但如果想要消別人音,是會被大家發現的XDDDD,且只有被消音者才能解除消音效果。而主控的頻寬的確是要夠強比較好,想知道頻寬的話可使用 Speedtest 做測試。


蚊仔的反思 

對蚊仔來說,從這次的閱讀中,一直思考當初語言學習的過程,成敗的關鍵,究竟在哪裡。

拿語言學習方法為例,之前總以為大家推崇聽音樂、看電影、旅行等方式學語言,是為了提高學習動機、增加發散學習。但在讀到書中記憶宮殿理論時,才發現重點不是為了讓學習變有趣,而是為了塑造一種情境,讓人在特定場域中,產生相對應的聽覺與肢體記憶。像是從小被教導說話不帶髒字的蚊仔,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下意識不小心說出的罵人口頭禪,就是在瑞士的某醫院被傳染到的......,只因為當時有位住院醫師將之掛在嘴邊......。

至於對於本書,比較有意見的在於直式橫式交雜的排版。回頭想想,這種雜亂的排版,搭配說理與見證故事交雜、每章最後的重點整理、停下來回想、加強學習等部分,目的都是要幫助讀者中斷閱讀,以便切換專注發散模式,以增進學習效率?但或許只是我想太多了......

此外,經由這次閱讀,發現了另一個關於學習法的研究資源:維基百科中有自學者名單 (List of autodidacts)中,堪稱大型學習法實驗資料庫阿。


感謝與紀念


最後感謝唐悠悠發起這個讀書會,引領大家討論,也感謝蔡依橙校長周鉦翔臨床心理學博士白袍旅人楊為傑醫師黃琬茹美女醫師在這次讀書會的各種分享,以上便留給大家作為紀念 :D


小周老師後續相關推薦書籍 


發散思考相關
成功創意,不請自來》如何強化發散思考的好書
搜尋你內心的關鍵字》 也是強化發散思考的好書
專注的力量

品德教養方面
說真話的勇氣》、《超思考》北野武的著作
真本性的影響力》講孩子天生氣質與父母教養及交互作用的學術書
最有生產力的一年


相關文章


線上讀書會實驗 -- 學習法 (1) 實戰經驗分享
主揪唐悠悠 -- 你真心相信自己能成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