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6年10月6日 星期四

線上讀書會直播 -- 階級世代X教育現場


紀錄:王姿文

這次線上讀書會延續了兩周前,同樣從《階級世代》與羅輯思維關於教育分層的觀點出發、討論教養的線上讀書會實驗,除了嘗試找不同朋友來討論同一本書,聽聽不同角度的觀點外,最大的挑戰在於線上直播的模式。

畢竟新思惟之友的大家,年紀與價值觀都相類似,人生遇到的困境與想解決的事情也差不多。如果大家都看了類似的書,能和不同行業的彼此互相交流討論,應該是非常有趣的事情。

而在之前幾周,做了一些技術上的測試,這次便嘗試將讀書會與直播結合,看能呈現什麼新樣貌。




主持人開場


在直播之初,已經有關於這次線上讀書會的講者與相關介紹。一開始以日本天皇以玉音放送來傳達終戰詔書為始,談到如今科技快速進步,社會階級同時也快速分層,便請三位老師從教育第一線的角度,和大家分享他們獨特的觀點。


 李郁璇老師 


特別推薦:情緒寶盒


家庭教育對學校表現的影響?


影響最大的有兩個重點:「同儕相處」與「自我評價」。

孩子和同學互動的模式,受原生家庭的影響很大,且這些與同學相處與學習的經驗,會影響學習效果;而自我評價則與自我期許相關,有的孩子會自我設定學習目標,如果背後有父母的支持與協助,對其課業自然會有幫助。

以上兩者都欠缺的孩子,學習上較容易感到挫折。


哪些特質較有機會讓孩子超越出身達到翻轉?


從認識自己的情緒,掌握自己的性格開始。

 改變從認識自己開始 

談到改變,首先一定要幫助孩子認識自己。這聽起來過於抽象,不如用例子來講解:

在某次午餐打菜時,有學生不小心把碗摔碎在地上,面對如此情境,郁璇老師卻驚訝的發現自己是以「平靜」的心情在處理這件事。如果是從前,第一個情緒反應必是「抓狂」,只是後來當意識到憤怒情緒的背後,其實只是「擔心」時,體認到與其大聲責罵,不如將情緒反應,轉化成正向教育方式,讓孩子感受到長輩的關心。

進一步思考,面對事情時,與其以責備的方式。不如先處理情緒,再處理事件,不只做到了身教的榜樣,同時可以讓孩子從中學到更多。

 察覺性格弱點 

同一班級的學生,來自不同的社經狀況的家庭,是否有何教育策略,可幫助孩子成為更好的人?

曾經有個學生,在各方面表現都相當優異,只是每次上課當要回答問題時,常常很快舉手,卻又在即將被指定發言時,馬上放下手,一副若有所思貌。

這種情況持續相當多次,於是便在下課時找了這位學生聊聊,究竟困擾的點在哪裡?學生想想後,便抽了「謹慎」的卡片,表示覺得自己太過謹慎,導致自己不夠勇敢,在面對挑戰時,會因為害怕出錯而退縮,最後自行推導出自己需要「果決」些的結論。

如果孩子都能藉由自我覺察,感受到自己藉此變得更好,那便有更多希望能夠跳脫出原本階級的環境。

 引導覺察 

覺察性格其實是種後設的能力。當孩子無法跳脫時,可使用故事去轉換,目的是讓孩子省思的歷程清晰可見。畢竟孩子有時候講不出來,只是因為語彙量不足,不如藉此讓孩子多學會幾個單字,也更加認識情緒。

這個年代是情緒被看見的年代,只要能夠懂得自己的情緒,就可以更加認識別人,並對自己有所期許,是件很重要的事。

 鼓勵方式 

在引導孩子思考覺察時,用外在的物質來引導,是不是可行的方法?可否使用具體的物質來獎勵之?

之前曾使用過集點的方式來獎勵孩子,但後來發現孩子會為了這些物質的獎勵而去做這件事,反倒失去了內在改變的意義。

因此現在多以加倍肯定的方式,像在班上公開給予肯定。至於因為年紀小不敢去做某些事時,現在多不會去勉強小孩,待其較為成熟後再去做這些事會較好些。


 彭勝棫老師 



孩子的出身家庭與後續表現,是否有差異?


差異非常大,重點在於經濟問題。

弱勢家庭相對於經濟較好的家庭,不論是資源或機會,程度都差很多。像是回家作業就有階級的差異:其實孩子的作業在家長的陪伴下,通常能很快完成,但弱勢家庭的家長常常忙於工作,或是沒有陪伴的概念。當家長沒這能力或時間來幫忙完成作業時,孩子長期積累的能力差距就會越來越大,像是英語的能力就呈現雙峰分布。


出身較辛苦的孩子,有何機會可以趕上?


因為較弱勢的學生,無論是資源和機會都比較少,雖然要在短時間趕上有些困難,但長期來看還是有機會。主要有三個思考方向:

 打破經濟弱勢的慣性 

如果家中經濟狀況不許可,就不要立刻去念大學,先走技職或是手藝人路線。先學一技之長賺取足夠的薪水,來翻轉家中經濟。等到經濟狀況好轉,在工作上發現有不足時,再回去進修,或許是較實際的選擇。

類似的概念像是:最好先賺錢再生小孩。因為如果在經濟條件不佳的狀況下育兒,只會讓家庭都處於貧窮線附近,對成長難有好影響。

學歷不代表實力,大學生的起薪其實很低,對於改善家中經濟環境的幫助不大,所以才會建議以習得一技之長為優先考量,不論是這代或是下一代,才有翻身的可能。只是如今的技職教育多為升學導向,的確為台灣技職教育的隱憂,應該好好思考台灣的技職教育應該要如何發展。

 善用網路學習資源 

網路資源其實會加大階層間的鴻溝。但如果將之聚焦到弱勢族群學生時,網路「便利」與「免費」的特性,對弱勢學生的幫助相當大。

就拿「水電」來說,如果在 Youtube 上面搜尋如何做水電,將會得到近三萬筆結果。如果有心的話,不用花很多錢就可以學到技能,並得到更多機會。

另一方面,當經濟弱勢的孩子面對網路上的各種資源時,如果沒有大人從旁引導協助,注意力很容易被娛樂性資訊吸引,分化學習效果,造成更大的階級落差。

雖說網路的學習效率因人而異,但網路學習的最大好處在於隨時都可以收聽學習。就拿對落後國中小學生幫助很大的均一教育平台來說,其課程設計上,因應學生專注力無法持久,會將每個單元切得很細很短,並配合破關遊戲與積分,如此藉由設計與獎勵,讓學生有繼續學習的動力。

 結合非主流文化 

原住民與外配的小孩,在我們為主流文化中,屬於較為弱勢的族群。但在這個分眾的社會,這些非主流文化也有機會蛻變成強勢文化。

相關建議是,可以向上一代學習該族的文化及語言。像是許多原民風的手工藝作品,就是將文化的元素融入自己的創作中,產生新的市場。而在語言的部分,台灣的外籍配偶以越、菲、泰、柬、印尼為大宗,在這四十幾年來計有 16 萬人,這些外配的子女,如果能和父母學習當地語言,便有機會在未來求職與工作時,製造差異化。

簡單來說,就是把這份多元的條件,當作塑造自己差異化的強項,也是不錯的方向。

 延伸:如何突破環境的困境 

文化資產會有明顯的代間傳遞。之前郁璇老師所提供的,便是藉由成功的經驗,讓孩子試圖擺脫環境的力量。

悲觀地來看,弱勢家庭的環境會有慣性,要克服環境的牽引與慣性,需要強大的勇氣與意志力。

至於貴人的部分,很多老師覺得自己不是學生的貴人,畢竟老師能做的事情有限,但有很多弱勢學生都認為,老師是其成長過程中的貴人。或許是因為其生長歷程中,貴人較少,因為這種稀缺性,才會印象深刻。因此可以發現,那些事業有成願意的捐錢的校友,很多出身於較為困苦的環境,因此會對老師給予的鼓勵感激在心,長大後有著回饋學校的使命感。


 陳璽元老師 


將台灣升學體制下所有的美術班都念過一次的璽元老師。如今來分享美術教學心得。


美感教育的成果,是否受到家中環境影響?


 無關知識,終乎感動 

現在學生在課堂中,被塞了太多東西,因此學生最需要的,不是再塞更多讓他們無法負荷的知識。

學校的美術課,其實不是來學習知識,而是來體驗一種感動。回想自己在經歷一系列美術教育後,再次回到母校,或許就是被這種感動所牽引,因此便開始挖掘這感動從何而得:

首先是家庭關係,當時父母認為台北的環境或許更適合孩子成長,因此用心準備考美術班,孟母三遷似的舉家搬至大安區,這或許就是感動的初始;其次來自於老師,因為老師們過去的關愛,在重回母校任教時,常會有回到家的親切感;最後是同儕。回顧小時候就是受到同學們的影響,讓自己的行為漸漸步上正軌。

 學區環境的影響 

家庭環境與學區環境對孩子教育,想必有一定的影響力,但不是如此絕對。畢竟不論是學區、美術班等等,都不過是個量化的基準,無法一概而論。

加上近年來,網路已大幅影響我們的生活,知識不再受限於某一名師或是特定圖書館。面臨的最大問題反倒是要如何引發學習動機,畢竟過量的學習內容,常讓學生感到不堪負荷。

 瞭解孩子 

不想輸在起跑點是人之常情,但家長們以成人世界的眼光看孩子時,較難知道孩子真正需要的,常會給予太多。家長或許覺得自己有生兒育女的經驗,但其實看到的只是一個點,老師看到的,卻是一個面,畢竟看了幾百幾千類似年紀的孩子,有時候反而更能知道孩子,在該階段最需要的學習模式。

如果想讓環境正向影響孩子,多傾聽老師的說法,其實是個很好的方式。只是在之前要先對該老師有一定的了解,知道老師的熱忱,並從對話中找到孩子需求的真正座標到底在哪裡。

許多社經地位較高的家長,或許因為覺得較為優越,沒能和老師有所合作,這其實相當可惜。因為如果善待老師,老師會加倍奉還在孩子的身上,創造雙贏的局面。

孩子是家庭的縮影,幸福的孩子不是用錢去堆出來的,應該是用愛堆出來的。因此建議爸媽可以用心經營生活中較為感動的時刻,這將會是孩子在未來面對低潮時,很溫暖的記憶。

 美感教育 

孩子不一定要上美術班,但可以藉由生活經驗去啟發孩子的美感,培養藝術相關能力,像是音樂、繪畫、雕塑、設計等面向,在未來需要時,或許就會是臨門一腳的軟實力。之後在走專業能力時,也會讓自己更加突出。

此外或許可以多用數位科技,做些創作與創新,畢竟這是未來制定遊戲規則的重要方式。

重點便是:盡可能的認識孩子,並培養其軟實力。


現今的美術教育


 體制下的美術教育 

現今的美術班多為升學班的幌子,如今的美術教育,主要還是著重於技巧與形式上,還是已經能夠讓孩子看到創作表面和其背後的意義,甚至和現代社會的關係?現在孩子已經有能力看到如此深層的東西嗎?

其實美術教育主要分兩塊:鑑賞能力與表達能力(創作)。過去對於美術教育的認知大多是畫畫,這其實比較可惜。如同之前所述,現今孩子最缺乏的是動力。特別是到高年級時,父母為了讓孩子得獎,塞入過多補習,反而讓畫畫變成壓力。因此最重要的,還是要先有動力。

 如何培養美感 

如果想要培養孩子做藝術教育的話,與其送去畫室,依照老師的題目作畫,不如在他做作品時,幫他多拍些生活照。因為孩子到某個程度會走向視覺期,與其讓其以想像作畫,眼高手低畫不出來,不如給他們一些照片作參考,即使是低年級,都可以畫得比想像更好。

 數位科技下的創作 

小孩對數位科技的可近性,其實會受父母的所得影響。

雖說小孩子拿到平板的第一件事會是下載 app 來玩,但其實孩子會有樣學樣,當學會如何用平板來畫畫或後製時,他們自然就不會打電動了,數位科技就自然而然變成孩子的創作工具。


沒有美感的父母如何培養下一代的美感 


 避免過於工匠式的訓練 

小孩子在考取美術班後,有的會走畫室,這時候最怕遇到那些教導背公式的類型,會把孩子給毀了。看到那些小孩從小作品都是寫生,就知道這孩子完蛋了。因為小孩在這時候完全不會這些東西,都是老師灌給他們的,就在孩子們最有想像力的時候,叫他們畫這些制式化的東西,會扼殺孩子們的想像力。畢竟小孩的創意靈感瞬間,主要來自於童年時光。

 記錄成長,尋找座標 

有些插畫家的同學,在畫不出作品時,便會從小時候的剪貼簿中找到靈感。像朱銘美術館中的作品,幾乎都和其生活周遭有關,因此能做的便是幫孩子記錄成長時刻,並藉由和老師合作,漸漸找出孩子的藝術座標。

其實很多美術班或是畫室的訓練都是給予題目後,就開始畫畫。主題常會找那些可能會得獎的,像是門神或公園之流,後來想想這些對未來都沒有什麼幫助。這些都不如去拍攝他的童年,成為他的畫畫題材。

 使用媒材? 

以影像紀錄生活與成長,媒材都其次(媒材只是方法,讓孩子知道可以如何創作如何玩),只要讓其創作出這段生活的經驗,在未來將會有強大的力量。

作品感人是因為用心,只要用心大家都看得出來,媒材倒沒有這樣重要。


關於線上讀書會


感謝蔡校長的發起,還有李郁璇、彭勝棫、陳璽元三位老師,一起參與本次的線上讀書會。三位老師分別從第一線教育現場的不同角度,不論是精彩的情緒教育案例分享,搭配專業的名嘴字卡,直接是演講教學的最佳示範XDDD、條理分明的突破階級策略分析、感動人心的美術教育回顧,都讓人相當印象深刻。

延續上次階級世代的討論會,提到學齡前教育的重要,畢竟性格某種程度形塑了命運,這些和這次郁璇老師提到,使用情緒卡後設討論的引導模式有所呼應;勝棫老師則提出了進一步相關翻轉階級的想法,將書中國外分析資料,引伸出在台灣環境下實際的解決辦法,發人深省;璽元老師則延續了上次讀書會尚無共識的「才藝」部分,對於軟實力的培養讓蚊仔非常有共鳴。

或許因為是線上的關係,大家略顯緊張,與其說是讀書會,更像是小型線上座談會,較缺乏追問與更加深入討論的部分,加上老師們都走氣質路線,說好的垃圾話大噴發實在是有些困難(笑)。但又因為一出糗就是在眾人面前出糗XDDD,大家不論在系統或是內容方面,對讀書會準備都相當充足而精彩,讓蚊仔看到另一種讀書會的樣貌。

不只是讀書會的形態有所改變,這次直播的嘗試,最大的好處是可以讓更多人加入互動,不過或許因為時間的關係,只能有有限的回應,有些可惜。不過也藉此得以聽到更多人對於讀書會,不論是形式內容的想法。

經過幾次的線上讀書會,覺得最難能可貴的地方在於討論的延續性,對於議題的討論並不只局限於 Google Hangouts 的那一小時,討論前後都有許多精采的分享,在此節錄一段璽元老師的分享:
對我來說,我從小到大,讀遍了全部的階段的美術班,算是「精英教育」嗎?但直到我回到母校教起美術班,真正從老師的角色認真去與其他各地的學校交流比較之後(連到日本我也去沖繩、東京、京都人家小學去敲門 or 潛入拜訪勘察),我發現其實我的學校老舊,一點都不精英XD,我的內心有點衝擊。 
我就開始去思考到底我們美術班還能維持全臺北第一志願的原因在哪?也許是口碑,也許是老師的一些形象。 但我挖掘自己內心的想法,是因為我在這個環境受到了「溫暖童年的快樂跟感動」(雖然後來我才知道那是因為我以前在難得才會出現一次的天使班)。但每個人的童年畢竟不能重來,所以其實根本沒得比較,所以也許我們的口碑是因為成立的早,但我的感覺是即便是在不同的學校,只要有像兩位前輩這樣有「愛心」又「有專業技巧」的老師,就能創造感動的氛圍。 
對我來說,我現在頓悟到一點:其實小學教了一大堆,小孩子長大早就忘光了,剩下的只有「感動」兩個字,創造感動才是我該做的事,而我也發現童年感受到愛與溫暖的學生,哪怕家庭清寒不溫暖,都仍有改變的契機。

Last but not the least ,這次除了蚊仔一心多用,最忙碌的應該是主持人了,要第一時間操作系統、掌控流程、聽取內容、總結重點、延伸提問......光用想的就累了XDDD,感謝校長的主持,讓這次讀書會能夠圓滿告一段落。


延伸閱讀:郁璇老師勝棫老師璽元老師對這次讀書會做的準備與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