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6年10月18日 星期二

線上讀書會實驗 -- 勇者不懼 (1) 行家說法


紀錄:王姿文

這次讀書會由校長發起,聚集了目前線上讀書會開辦以來最多的參與者,從福特業者、很需要道德勇氣的福特粉絲、醫院主管、物流經理、一直到閱讀愛好者,一起來討論《勇者不懼:拯救福特,企業夢幻CEO穆拉利》中,福特這精彩的 V 型反轉案例。





福特經理現身說法


家中幾代都在福特工作的王堅志經理,從小到大工作都在福特,可以說是喝福特奶水長大的「福特人」XDDD。


福特在台灣

1972 年,宗家與福特原廠成立「福特六合」後,1979 年,林峰平於彰化成立經銷商「福彰汽車」負責彰化地區銷售。當時的主力車種是國產 1.6 L 轎車「福特跑天下」(Ford Cortina),就一直賣到 1983 年。

其實歐洲車普遍有「冷氣不冷」的問題,但跑天下之所以賣得好,在於其冷氣是「土砲」,因為這是一台沒有冷氣、沒有電動窗、沒有音響的車子。

延伸閱讀:福特六合


興盛與衰落

1982 年進口了 Ford Sierra ,是第一台雙凸輪軸 (DOHC, dual overhead camshaft)的車子(如今還有許多車子還停留在單凸輪軸 SOHC),後輪傳動相當新穎好開,但問題就出在原裝進口無法改車,黃昏牌冷氣 (不冷,到黃昏才有用 XDDD) 讓銷售便面臨相當大的挑戰。一直到 1983 年才有機會和馬自達合作,大家熟悉的「全壘打」(Ford Laser)、「天王星」(Ford Telstar)便分別是馬自達的 323 與 626 。

福特的運氣一直都不錯,每次時間都銜接得剛好,像是 Sierra 的問題就在 1983 年解決,在福特的全盛時期 (1983~1997 年)雖然陸續夾雜一些歐系車款像是 Ford Scorpio 、Mondeo (當時聲名大噪,荷蘭皇室御用,戴安娜皇妃也是這一台,但有環保線組與冷氣不冷的問題),但主力依舊是這些全壘打(Ford Laser)、天王星(Ford Telstar),一直到 1997 年「你愛她」(Ford Liata)上市,由張學友的歌 真愛 代言,一時為之轟動。

只是後來 Mondeo 銷路不佳,技師們都會提到同樣的維修單, Tierra 的沒幾張,但 Mondeo 卻一大疊。雖說 Mondeo 國產成為1978 ~ 1998 年這時期,唯一冷氣會冷的歐規車,但其他部分的品質,則把福特的銷售量打到谷底。

原來當時台灣在製造零件時,因為經驗不足加上國情不同,導致進口車沒有出現的問題,都在國產車上一一浮現,再加上進口車原有的問題沒有解決,讓福特的銷量持續低迷至 2000 年。


力圖振作

福特有試圖振作,2001 年推出 Escape ,除了耗油外,沒有特別的問題,另外 MONDEO MetroStar 是接替 M2000 的後繼產品,有著名的盲人賓士廣告,不過也因為之前 Mondeo 的壞名聲,特地劃清界線,改了 MetroStar 這個名字。

雖說 2005 年 Focus 拿下大西洋兩岸風雲車,但就像是 iPhone 的問題都比 iPhone s 多,福特的車大多要到改款後,品質才比較穩定。2006 年 Mulally 來到福特,Fiesta 的手搖式天窗、手搖式後座窗戶.......都讓業務員們相當無言。

在同時,美國總公司釋出消息,要各國分公司認購股票救總公司,因為是選擇權槓桿操作,當時的 1000 元,在 2010 年到期贖回時,已漲十多倍......,不過,千金難買早知道,事實上當時台灣的相關從業人員,真敢放錢進去救福特的,並不多。


福特粉絲的自白


身為福特忠實粉絲的陳畊仲醫師,這次則以專業的投影片來呈現分享其開車與閱讀的心路歷程:


Why Ford? 

大學剛畢業,開的是親戚留下的手排車,因此練就了如今的開車技術 XD。後來住院醫師時期,薪水不多,便選擇了福特。

除了經濟因素,另一個就是相信專業。家中父兄對汽車與改車等都相當有研究,認為福特較安全,加上價格可負擔,便沒有想太多。中間曾去看過其他家車款,不過意外發現展示車的鈑金過軟便作罷。後來福特的開車經驗都很不錯,便一直支持福特至今。


與環球影城之異同

因為之前畊仲醫師剛好也有參加環球影城的線上讀書會,便從環球影城與福特這兩個 V 型反轉的故事,整理出一些相似之處:

  • 遠見 (雖說不知明天在哪裡,但不會因為為了救急,而忽略長遠規劃)
  • 明確目標 (能為規劃訂出明確績效目標)
  • 數據 (依據數據變化來做決策)



相異之處在於森剛毅和 Mulally 面對的問題,有本質上的不同:

環球影城算是剛成立十年左右的公司,有高盛等集團投資,福特則是百年家族企業;森剛毅只是行銷部長,但 Mulally 位階更高,負責整個企業,不只是負責行銷而已;而環球影城的主要市場在亞洲,但福特面臨的卻是世界市場的布局。

相較於環球影城一書中較缺乏團隊互動的講述,本書對於 Mulally 與手下互動,以及團隊建立的過程,則有較多著墨。

另外當時森剛毅應該也是遇到一個非常好的 CEO ,很多想法都是因為 CEO 挺他,幫他把很多事扛起,但書中多著重在行銷部分,對這部分則沒有太多描述;相較之下,本書對於 CEO 如何聽取下屬意見、順利執行好的想法、扛住外部異議,則有較多描述,也就是從一個總裁的角度,來看如何管理一個企業。


關於本書的相關體悟

創業真的相當困難,企業一開始的成功不代表之後的順遂,如果要長治久安,必須建立一個後人可以遵循的制度,福特的起落主要可以歸咎於沒有建立良好的制度,都只是單靠強人的領導,缺乏長遠規劃。

BRP  (Business Plan Review) 的概念就像是聚集群眾智慧,並沒有把決策權集中在少數人手中。現代社會網路資訊發達,大家更容易靠會議表達自己的意見,所以將來群眾智慧,將會漸漸取代強人領導的模式。

另外,好的領導人不是自己把所有事情都做完,而是帶領部屬一起成長。這就想到住院醫師時期,很多事情都自己解決,沒有帶領學弟妹一起參與。

最後就是專注自己的核心價值,不該分散太多精力於價值之外。


對於福特的看法

雖說福特在經歷低潮期過後,在台灣的品牌形象並不佳,但之前使用經驗都不錯。之前在美國時,曾租過 Focus ,從拉斯維加斯開到大峽谷,在高速公路不小心開到時速 200 時,車身仍舊相當平穩,和一般開時速 50 時差不多,因此對於 Focus 印象深刻。

現在台灣福特被嫌的,主要是維修與組裝的品質。這部分是因為台灣福特原本混亂的經銷商,在 2006~2009 年經歷了大整合,從三十幾家整合成十幾家,導致許多後勤維修人員多為新人,到如今已經七年了,狀況應會大幅改善。


從管理角度來看組織變革


孫一峰院長有不少福特車的經驗,因為之前在念管理學院,閱讀時較專注於組織變革,對專案管理部分較有興趣,並舉了飛利浦的例子來做對照:


飛利浦 (Philips) 的例子

福特成立於 1903 年,飛利浦在荷蘭成立更早,清光緒年間便已成立海外分公司。和福特一樣在外銷時,在國外成立子公司,其子公司漸漸壯大,漸漸在地化,從中央集權變成地方分權。

飛利浦比福特還要早進行改革,在 2003 年換了 CEO ,著手組織變革,將海外權力收回。其作法和 Mulally 相似,以市場為導向,毅然決然賣掉半導體 (當時還有 11~17% 的成長率)等各式子公司,只留下醫療、照明、優質生活等。另外和福特一樣,專注於品牌導向顧客導向,而 2007 年飛利浦的 CEO -- Gerard Kleisterlee 便得到歐洲 《Fortune》的年度風雲人物

只是飛利浦的故事較少人寫成書,網路上大多是零星的報導文章,期待之後相關書籍的出現。

延伸閱讀:八年變革,讓飛利浦巨象變獵豹 (天下雜誌)


關於組織變革

不論是飛利浦或是福特,這些大型企業的變革就像是大象轉身,一定比我們這些小老鼠 (?) 轉身要難得多。將所有資源放在讓大家體認到企業的目的,所以才會有 One Ford 的口號,即對員工心理喊話。

一般對於員工多是建立價值導向的認同,但早期的飛利浦與福特,主要以賺錢為導向,所以才會有 I-MAX 這種車款出現,在購買後需要不斷維修。

其實會提到組織變革,是因為組織的架構會決定產品的品質。不適當的組織架構會浪費公司資源,就沒有品管可言。

教科書上特別說過,世界上沒有一種最好的組織架構,只有適合不適合。當時福特汽車這種諸侯割據的組織架構的確不利於企業生存,所以穆拉利才要改革它。又剛好穆拉利在波音公司用過「矩陣式」也就是「專案」管理模式,所以很自然地就想套用在福特汽車上面。講白一點,他就是將平常常用的專案管理架構,提升位階到最高管理階層來使用,結果就如同我們所見,福特汽車被拯救起來。

然而,我們若就此定論說,矩陣式組織是最好的架構,那麼就是倒因為果。因為這個架構還是有很大的缺點,特別是人員節制與上下從屬的問題。但又因為穆拉利本身是「微笑的獨裁者」,享有比爾對他 100% 的信任,所以敢堅持做下去,才會有這種好結果。

歷史總是不斷在重複,我們可以看到成果的案例都是由這兩項因素構成:開明的獨裁者、與適當的組織架構。

而在組織變革中,或許鴻海企業將是未來被列入教科書討論的台灣企業(能夠管理 100 萬人公司的個案應該不多了)。


Q: 所以如果新的 CEO 跟 Mulally 風格有重大差異,就可能不適用矩陣式了是嗎?那麼應該是架構去配合領導人,還是反過來呢?

我們其實很常看到矩陣式組織,譬如醫院,如果要醫治糖尿病足,需要整外、內分泌、心內醫師幫忙,醫院會將這幾科的醫師組合成一個「專案」,但這種專案常以失敗收場,就是空有組織架構、沒有實際負責人的例子。

因此領導最重要的角色是:找出適合的架構、給與負責人最大的權限,然後仔細監督。

進一步來說,一家公司裡面存在各種不同的組織架構,譬如決策者用矩陣管理,研發中心用小型專案管理,生產線用功能式結構,有些公司甚至還有「無疆界組織」,例如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前任董事會主席傑克·威爾許 (Jack Welch) 就用得很棒!


從診所醫師兼愛書人的角度來看


以下是姚侑廷醫師分享這次的閱讀心得。


高階經理人挖角回顧 -- 時機、價值、盡力

一開始 Bill Ford 不願讓出執行長的位置,但隨著情勢越來越險峻,後來便願意讓出 CEO 的位置,Mulally 就在這天時地利人和都湊齊時出現了。

而原本可能接 CEO 位置的 Anne Stevens 在離開福特後,成為木匠科技公司的執行長,說明了只要價值夠,即使一時之間價格與價值不相等,價格終究會被價值拉回來 (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的概念)。只是後來 Anne Stevens 又離開了木匠科技公司,成為找不到工作的 CEO......但這又是後話了。

另外在挖角過程中, Mulally 有猶豫也有後悔。福特以三顧茅廬,傾所有資源盡力爭取人才,讓對方知道是玩真的,過程相當精彩。


Mulally 能成功 V 型反轉的原因

Mulally 在接完電話後,便動用家族開始做功課了。如果只是當作茶餘飯後聊一下,故事就不會這樣發展下去,也就是這份用心,導致其後續的成功。而其在進入福特前,也經由多次確認,向正確的人問正確的問題,讓這份轉職更加順利。

其次,波音的經驗讓其增色不少,如果 Mulally 第一個工作就是在福特,或許就無法如此成功。

再來企業的體質要是好的。雖說 Mulally 就任時福特已經搖搖欲墜,但在第一次記者會時,幕僚對於所有步驟與細節都打理得有條不紊,可看見其還有一定的運作體系。

維持影響力方面,在於堅持 Bill Ford 一定要留在董事長的位子,No Bill No more Ford,畢竟沒有福特人當家的福特汽車,就再也不是福特了。


物流經理的角度來看


目前在統一速達黑貓宅急便工作的陳奕宏經理,負責宅配業務已十年。其組織也有類似的 BPR 周會,會先檢視所有的數字,再檢視所有數字背後的原因,並尋求改善之道。雖說被檢討數字是非常痛苦的事,但效果非常明顯。


企業改革的重點

首要一定要有戰功,可延長待在企業的時間,像是借了很多現金讓福特不至於破產;在 One Ford 政策中,以 Focus 的產品線將福特做大;最後又搞定了和工會的關係。這些都是 Mulally 在福特很重要的戰功。

其次是人和的部分,初至一個企業,第一個會造成威脅的,大多是一級主管,所以當時 Mulally 有做接地氣的動作:以親和力把有想法的中階主管,調陞重要職位。

最後是組織變革的部分,一開始歐洲與北美研發出來的技術是不相容的。後來將組織分成事業單位與功能單位,事業單位有:亞洲、歐洲、美國、和福特信貸;功能單位則分成:研發、財務、人力、資產。


延伸閱讀


線上讀書會實驗 -- 勇者不懼 (2) 蚊仔意見
《勇者不懼》:讓福特汽車起死回生的傳奇 CEO -- 主持人 蔡依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