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6年4月2日 星期六

如何閱讀一本書


讀者:王姿文


如何閱讀一本書》是一本很有趣的書籍,只要看得懂字,有誰不會閱讀,但偏偏關於如何讀書的學問,竟可以寫出厚厚的一本方法學著作。



閱讀的層次



本書最重要的核心架構,就在於分析了閱讀的不同層次。

  1. 基礎閱讀 (elementary reading)
  2. 目的在讀懂,了解書中意涵。中小學生的閱讀訓練即是。

  3. 檢視閱讀 (inspectional reading)
  4. 系統化略讀,快速抓住架構,目的在效率與時間。在於自問:主題為何? 作者如何論述? 是否同意? 對自己的意義?

  5. 分析閱讀 (analytical reading)
  6. 全盤了解,咀嚼消化。作法可先將書依種類與主題做分類,一句話總結主旨,(依心智圖) 演繹綱要與重要內容,最後再找出作者在問或是想要解決的問題。

  7. 主題閱讀 (syntopical reading)
  8. 也叫做比較閱讀 (comparative reading),是最系統化也是最複雜的閱讀。


關於閱讀



 讀速 

讀得太快或太慢都一無所獲。
Pascal

提到要達到閱讀目的,就必須在閱讀不同書籍時,運用適當的速度。畢竟並不是所有的書籍都可以用最快的速度來閱讀。


 閱讀筆記 


可以分為三種:

  1. 結構筆記 (structural note-making)
  2. 紀錄書的主題、架構與論證方式。

  3. 概念筆記 (conceptual note-making)
  4. 就同一主題的不同書籍,紀錄同一概念,不同面向的敘述。

  5. 辯證筆記 (dialectical note-making)
  6. 摘錄多本書的論點,類似一場針對同一主題的情境式辯論,雖說這些作者並沒有意識到彼此的參與。



後記


  1. 綜觀全出,對於其中有些觀點特別有共鳴:
    • 在完全讀懂之前,不輕易評論或批評。
    • 討論但不爭論。
    • 評論前要能證明,是否能區分得出知識與觀點的差別 (是否真實)。

  2. 書中最有趣的地方,在於分段詳細表述閱讀不同素材時的方法。依照書的種類不同,可以用不同的心態與方式去賞析。

  3. 只是其中關於導讀與摘要的部分,提到一般人很喜歡先看導讀或摘要後,再決定要不要進一步閱讀。但其實這在傳統上是不適當的,因為如果在閱讀前,先看了導讀,就會隸屬於導讀者了。

  4. 畢竟導讀可能會造成讀者的曲解,造成讀者只想看那些專家們提出的觀點,而忽略了其他可能同等重要的論述。最好要先將書讀完並詮釋後,再來翻導讀做進一步思考整理,才能有獨立的思辨,知道如果導讀有錯的話是錯在哪裡。

    對於這部分的內容大致認可,但覺得這應該也有但書,畢竟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中,在建立好自己的知識架構體系之前,這些導讀與摘要,在書籍篩選上還是有很重要的價值。


延伸閱讀



  • 齋藤孝《讀書力》
    對於閱讀的方法學也有著墨。認為讀書是種自我塑造(自我形成)、鍛鍊(值得精進的技巧)、進而拓展自我 (聆聽與回應) 的過程。

  • Kevin Kelly《必然》
    對於閱讀的未來趨勢有新的定義與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