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王姿文
《如何閱讀一本書》是一本很有趣的書籍,只要看得懂字,有誰不會閱讀,但偏偏關於如何讀書的學問,竟可以寫出厚厚的一本方法學著作。
閱讀的層次
本書最重要的核心架構,就在於分析了閱讀的不同層次。
- 基礎閱讀 (elementary reading) 目的在讀懂,了解書中意涵。中小學生的閱讀訓練即是。
- 檢視閱讀 (inspectional reading) 系統化略讀,快速抓住架構,目的在效率與時間。在於自問:主題為何? 作者如何論述? 是否同意? 對自己的意義?
- 分析閱讀 (analytical reading) 全盤了解,咀嚼消化。作法可先將書依種類與主題做分類,一句話總結主旨,(依心智圖) 演繹綱要與重要內容,最後再找出作者在問或是想要解決的問題。
- 主題閱讀 (syntopical reading) 也叫做比較閱讀 (comparative reading),是最系統化也是最複雜的閱讀。
關於閱讀
讀速
讀得太快或太慢都一無所獲。
Pascal
提到要達到閱讀目的,就必須在閱讀不同書籍時,運用適當的速度。畢竟並不是所有的書籍都可以用最快的速度來閱讀。
閱讀筆記
可以分為三種:
- 結構筆記 (structural note-making) 紀錄書的主題、架構與論證方式。
- 概念筆記 (conceptual note-making) 就同一主題的不同書籍,紀錄同一概念,不同面向的敘述。
- 辯證筆記 (dialectical note-making) 摘錄多本書的論點,類似一場針對同一主題的情境式辯論,雖說這些作者並沒有意識到彼此的參與。
後記
- 綜觀全出,對於其中有些觀點特別有共鳴:
- 在完全讀懂之前,不輕易評論或批評。
- 討論但不爭論。
- 評論前要能證明,是否能區分得出知識與觀點的差別 (是否真實)。
- 書中最有趣的地方,在於分段詳細表述閱讀不同素材時的方法。依照書的種類不同,可以用不同的心態與方式去賞析。
- 只是其中關於導讀與摘要的部分,提到一般人很喜歡先看導讀或摘要後,再決定要不要進一步閱讀。但其實這在傳統上是不適當的,因為如果在閱讀前,先看了導讀,就會隸屬於導讀者了。
畢竟導讀可能會造成讀者的曲解,造成讀者只想看那些專家們提出的觀點,而忽略了其他可能同等重要的論述。最好要先將書讀完並詮釋後,再來翻導讀做進一步思考整理,才能有獨立的思辨,知道如果導讀有錯的話是錯在哪裡。
對於這部分的內容大致認可,但覺得這應該也有但書,畢竟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中,在建立好自己的知識架構體系之前,這些導讀與摘要,在書籍篩選上還是有很重要的價值。
延伸閱讀
- 齋藤孝《讀書力》
對於閱讀的方法學也有著墨。認為讀書是種自我塑造(自我形成)、鍛鍊(值得精進的技巧)、進而拓展自我 (聆聽與回應) 的過程。
- Kevin Kelly《必然》
對於閱讀的未來趨勢有新的定義與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