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王姿文
從電影、演講、一直追到同名《灣生回家》,這段期間陸續閱讀了一系列台灣史書籍,不禁開始思考,這些群灣生的感人故事,究竟該如何解讀?
關於灣生
灣生(台湾からの引き揚げ),指1895年至1946年間在臺「灣」出「生」的日本人,包括日臺通婚者所生下之子女。在1945年12月中旬至1946年4月間止,日本政府為配合國民政府之命令,除技術人員、教師、醫師等必要留用之人,其餘皆必須引揚歸國。
-- 維基百科
這群灣生在日本戰敗後,被遣返回日本,經歷許多生離死別,而在返回日本後,除了要適應日本的環境外,在各方面還會受到社會的歧視。
其實除了灣生外,同理還有朝生(在朝鮮出生的日本人)、與在滿洲、南洋群島...等出生的日人。相較於灣生與南洋群島出生的日人,與殖民當地的人們產生了不少情誼;在滿州與朝鮮出生的日人,則因為治安混亂與各種反日獨立運動,歸國後較沒有適應上的問題。
豆知識
誰來開墾?
這時候的花蓮很繁榮,許多人都認為那是一塊新興的黃金地,因此大批日本低下位階的人,都想要到花蓮掏金,期盼在那一塊新天地翻身。因為這群首發移民者,肩負著日本殖民初期拓墾的成敗,又希望能永留台灣,所以在一開始的資格審查上,多有限制,像是要健康狀況良好、沒有不良紀錄、要有一定財力、要攜家帶眷....,雖說有一定的素質要求,但也提供相當優渥的補助與待遇。
吉野村
這些故事的主角們,便是來自於這個全台最具規模的吉野移民村,是最早的官營移民村,位於如今的花蓮吉安鄉。當時在移民的建設下,有自來水、公車巴士、甚至還有沖水馬桶,相當進步且時尚。
慶修院
當初日人移民中,信仰比例以真宗的最多,當時為了安定移民開墾者的思鄉情,同時也為了傳教,便設立了吉野布教所,也就是如今的慶修院。
神風特攻隊與最後的手紙
傳說中的神風特攻隊,一開始來源是日本東大、中央(最多)、慶應、早稻田等高材生,但因為犧牲過速,便將中學生也納入招募對象,當時台灣有建中、中二中、南二中、雄中、花中等五所中學被選上,其中又以建中與花中佔多數。
通常於自殺式攻擊的前一天,都會留下「最後の手紙 (最後的遺信)」給家屬,但台灣的神風隊員家屬,卻遲遲沒有收到這些遺信,便成了許多被「榮譽徵召」家庭的無盡等待。
台灣日產公司
原來真有這樣一個公司,用來處理日人在台的不動產。
在日人離台前,曾有命令提到:所有日人的動產與不動產都不可帶走,但會發放領受書,以供未來憑卷領回過去在台資產。但事實是,日產公司最後在倉促間,將這些不動產變賣後關閉,只留下多年後國民政府的一句話:日產公司已結束,無法處理。
後記
解讀所謂故鄉的牽絆?
每次聽完這些故事後,在感動之餘,總會開始思考,這些無盡的眷戀與牽絆,究竟從何何來? 到底什麼是故鄉呢?
最後得到的答案是那些「留有美好回憶的所在」。雖然說這樣說不浪漫,但覺得這群灣生追尋的,其實就是那些童年的美好回憶,畢竟在日本戰敗後,接踵而至的是一連串的不幸與磨難,就算回到日本也飽受歧視並集中管理,某種程度也算是一種「孤兒」的結構吧 (雙方都不被認同),「回到」日本的,可以的話便矢口不提灣生的過往以免被歧視,留在台灣的,則為了怕被發現而躲躲藏藏,甚至寧願裝一輩子的啞巴,導致過去那段被封藏的美好記憶,便更顯珍貴。
這也是為何「朝生」一點也都沒有這種懷念故鄉的情懷,對他們來說,「故土」反而還是驚恐的回憶,因為在日本戰敗後,有許多日本移民便被當地韓人打死或殺死,甚至被放火燒村,朝生們為了生存,上演了許多悲傷而殘忍的故事,因此這不但不是牽絆,反而是一輩子的驚懼。
就像是一群人來到異地,胼手胝足建立起和樂的生活,而吉野村的日常,便是這群灣生家庭的創業故事。
執著 -- 關於作者田中實加 (陳宜儒)
另一個不解的是,究竟是什麼讓作者有如此執著的信念,花了十二年與時間賽跑,只為了圓滿與這群灣生們的約定? 難道真是因為日文化中,常掛在嘴邊的「牽絆」與「約定」?
雖說作者整個追尋過程,就像小時候在看超級星期天,那卜學亮的尋人單元,但其中卻有著更多的困難,不論是語言上的,或是時空上的......
在書的最後,作者提到自己是亞斯伯格患者,也呼籲其他病友不要害怕挫折,應該面對自己的缺點勇於突破,一直向前行。
「追尋灣生」是我人生第一次為自己下決定的事:在四十歲以前要做一件讓自己一輩子都驕傲的事.....而她終究找到自己與上一代的身分認同,找到了自己的定位。
那我們找到自己的了嗎?
該如何看待?
人生沒有時間惦記悲傷、複習仇恨,因為人生的眼淚是用來紀念感動的。記得灣生回家上映,總不乏有許多關於族群切割、甚至「媚日」的批評,但我看到的是在時代的巨輪下,市井小民的懇切生活與悲歡離合。戰爭與敵對是政治上的,但人際相處的才是真正發生的歷史。
與時間的競爭
整個追尋旅程,其實就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有的人還來不及領到出生證,就先領到了死亡證明。
如果可以阻止遺憾,為何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