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王姿文
人喜歡說話勝過聆聽。
我想最會聆聽的,或許就是案上的神明了吧。只是這群案前的芸芸眾生,是否真懂得如何互相傾聽呢?
關於傾聽這件事
這是本很有意思的書,坊間總不乏教人如何表達與說話的書籍,但關於如何傾聽的書卻是少之又少。
學生時代,對於談話這事,有印象的便是問診的 LQQ OPERA 的引導公式、與 SPIKES 同理心模式,但對於實際操作的各式細節,卻總是莫衷一是。
後來因緣際會下閱讀了此書,作者東山紘九是個心理諮商師,一個以聆聽為業的專業人員,分享了關於聆聽的許多心法與常見誤區。原本預期看到的會的各種強調用心與同理心的論述,沒想到卻翻轉了許多我對於談話的想法,原來自己從來都不懂聆聽.......(愧)
以下分享三個印象最深刻的概念~
真正想說的是 ?
重要的,是沒說出口的話。
不想說的話題,前置談話會越長。面對這些天馬行空或語焉不詳的談話,最好的做法便是耐心等待與聆聽,直到講者願意敞開心扉暢所欲言,或是等待其自行發現自己潛意識的逃避之情。如果直接戳破甚至追問(作者稱追問為「色狼心」),常常只會適得其反,甚至讓說話者很受傷。
人總是把自己想說的話,先拿來問對方。
在聆聽這些冗長甚至可能有些矛盾的前置話題時,有時可以從話題中漸漸理出,那有意無意想要藏匿的真正重點。
這些話題也許並不具體,有時還會雜亂無章,有時只是想傳達一種想傾訴的心情罷了,但如果沒有認真聆聽,常會錯過許多隱藏的重要訊息。
無法回答的問題,才更重要。
說話者要的不是正確答案,只是傾聽。
說明與藉口
藉口對於取得信任完全幫不上忙,即使理由很正當。
在書中翻轉我想法最多的,是關於為什麼在聆聽時,不要說明也不講藉口。這讓人相當疑惑,因為之前在行為心理學中有提到,理由很重要,即使再爛的理由,也可讓人信服。
但書中則提到莫說明、莫找藉口,因為在道歉中一旦找了理由,就算是事實也只會激發怒氣,在爭執中一旦試圖說明,就不再是聆聽者了。
Why not 藉 口 ?
面對對方的抱怨時,藉口可以為自己辯護,為自己的錯誤找到合理解釋,但對於消除怨氣卻可能火上加油,因為即使藉口是事實,但卻在無形中把責任推開,並不是個真心的道歉。
我們可能會擔心要是對方誤會怎麼辦? 這時候就要看
簡而言之,怨氣不是一天造成的,又豈是藉口可以弭平的? 就別火上加油了~
Why not 理 由 ?
在不理性的談話裡,除非是權力關係,要不然在親人與朋友間,邏輯與情緒交雜的對話中,據理力爭不但得不到結論,更會破壞關係。畢竟,一味建立在公式化溝通的關係,是很難發展成友誼的。
因此,最佳解法是在對方有情緒反應時,放下邏輯攻防,先接納對方情緒,再來好好說明討論,否則因此破壞彼此間的關係(諸如朋友或情侶),反而得不償失。
原來有理說不清時,還是先別說了吧~
儀式與環境
其中也有提到關於「房間的個性」,俗稱「風水」,意思是可以透過改變房間的擺設,營造不同的氛圍,達到不同的溝通目的。像是飲食、水流、土壤、擺飾,甚至是一張空椅子(專業上稱作「彈性椅」),都可以讓人更放鬆,更願意訴說。
書中還有提到「茶室」是最適合會談的所在,除了小道具與環境外,茶的禮儀更是重點。
有規矩和禮儀的存在,才能使人自由。
制式的儀式究竟會不會影響談話? 其實重點在於整體氣氛,而不是儀式本身。即使如此,在茶道中,不論主客雙方對於這些儀式是否熟悉並不是重點,這些儀式中所隱含的「款待之心」,這種以對方為中心的態度,其實就是聆聽境界的體現。
其他像是花道、茶道、劍道、還有許多人生不同階段的儀式,都是藉由一系列的禮儀形式,來安撫參與者的心。
後記
本書所提到了許多概念,和自己平時的直覺完全相反,從完全顛覆了蚊仔的聆聽觀。還有許多乍看之下完全相反的概念 (像是書中提到關於「附和」與「直率聆聽」),一開始實在有些難以接受。
隨著閱讀開展與思考,觀念經過摧毀與重建後,下一個問題便是這些傾聽技巧的使用時機為何? 我想或許可以視情況而定,在面對重要場合或在意的人時,良好的聆聽可以促進彼此關係與談話氣氛,而對於那些想要快速結束的話題,或許可以藉由反向操作來中止談話囉~?!
我想我會好好試著如何有效的聆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