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5年2月19日 星期四

[Books] QBQ 問題背後的問題



[簡報版筆記]




[文字版筆記]


過年期間重翻了一遍,這本高中時師母贈送的書。


當時單看書名,The Question Behind the Question,期待看到的是遇到問題時,要如何找到背後的關鍵點,問到最關鍵的問題後,一切迎刃而解。瀏覽過眾推薦序,對於本書的魔力又有更高的期待。但整本看完,重點只有「個人擔當(Personal Accountability)」


當時對於這詞一點感覺也沒有,但如今剛聽完憲哥振聾發聵似的當責演說,兩者在腦中互相呼應著。




QBQ

簡單來說,一般人在面對困難或挫折時,常問到錯的問題:

為什麼專案時程總是這麼趕」
為什麼別的部門總是無法學習成長,總在扯後腿」
為什麼他們永遠都學不會」
什麼時候他們才會改進」
「到底是導致這樣的錯?」


通常這些問題常以why、when、who組成,常有推卸的意味在,對解決既存問題毫無助益這時候應該使用QBQ來問好的問題,這時候答案就會出現在問題中。


QBQ的精神:
1. Begin with “What” or “How”
    (not “Why,” “When,” or “Who”).

2. Contain an “I” (not “they,” “them,” “we,” or “you”)
3. Focus on "Action"


所以對的問題會是
要做到什麼樣的程度,才能讓專案不會這麼趕?」
怎麼幫忙別的部門,才能讓他們成長?」
怎麼讓他們學會他們該學會的?」
如何規劃,他們才會迅速改進?」
如何避免這樣的錯?」


問了對的問題,自己才會去思考、尋找解決問題的方式,才能真正解決的問題,尋求進步。





個人擔當


書中呼籲別再有小媳婦心態(victim thinking),停止牽拖與拖延。因為我就只能改變自己,且當下就去執行。不要只想改變別人,因為只要改變自己,就能發揮影響力。


如果想贏,別抱怨無法掌控之事,讓自己厲害到足以擊敗生命中的裁判。或許從前都覺得創意是跳脫框架,但在本書中提到,所謂創意反而是「在框架內成功」!!!
Focusing on what we don’t have is a waste of time and energy. To really make a difference, let’s instead focus our energy on succeeding within the box. Let’s ask the QBQ “How can I achieve with the resources I already have?”




學習


學習非出席,非聽或讀,更不只是獲取知識。
Learning is really about translating knowing what to do into doing what we know. It’s about changing.
書中定義學習是把「已知轉為行動是種改變。這種信念其實和Polyglot的理念相似,重在實踐而非單只是知識吸收。





行動

Taking action may seem risky, but doing nothing is a bigger risk!
採取行動或許有些風險,但doing nothing才是更大的風險。





去留

Stress is a choice.
Believe or leave. 
如果組織不再是我們達成人生目標的媒介,那又何必要繼續待下去呢? 這是告訴我們要distant metastasis的意思嗎?(誤)


總結

如果要已一段話來總結的話,應該是這篇改編後的祈禱文
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people I cannot change, the courage to change the one I can, and the wisdom to know—it’s me!
願上帝賜我平靜,接受我無法改變的人; 
願上帝賜我勇氣,改變我能改變的人;
願上帝賜我智慧,瞭解那人就是我;


Accountable people look for solutions, not scapegoats.

總而言之,就是一本勸人少牽拖,多想辦法把事情做好,充滿正向思惟的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