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5年11月14日 星期六

異數 Outliers



讀者:王姿文


書本封面聳動地講到

成功和你想的不一樣,天賦、家世、學歷、努力還不夠,之所以超群成為異數,還牽涉周圍的人與環境......誰能成功,多少人能成功,要看我們生活在什麼樣的社會。

讓我按耐不下好奇心,前來一探究竟。





好上加好的馬太效應



For unto every one that hath shall be given, and he shall have abundance: but from him that hath not shall be taken even that which he hath.
— Matthew 25:29, King James Version.

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
— 馬太福音 第25章第29節

書中舉曲棍球國家代表隊隊員,生日多在年初為例,分析可能是年初出生的小孩,因為年紀較同一年出生的其他小孩大,體型也會較大,越有機會獲得好的教練指導。雖說一開始的差異並不大,但最後這些小差異可以讓他獲得比同輩更多的機會,進而出類拔萃。


成功是優勢的累積。


因為能力所以有較多機會,因為較多練習機會與資源,所以有更多優勢。成績好的學生越能得到師長的關注,進而有更好表現。所以成功不光只是天賦、熱情、與努力的成果,更多的和周遭環境、與機運有關。


創造歷史的真正原因並非才能,而是機會(環境、時代)。經統計發現傑出的成功者,大多集中於某一時代與地區,其實只不過是生逢其時。


延伸的思考便是:

  • 是否該提早入學? (因為心智發展較為成熟,所以對課程會較容易上手,進而獲取更多資源與機會)
  • 選擇校系或醫院與專業時,是否該選擇該院的招牌科系/科別? (會有較多的資源)
  • 常態編班與能力編班各對誰好? (能力編班校資源會集中資優班,常態編班班資源會集中優勢學生)
  • 許多同儕好?還是一脈單傳好?
  • 搶搭龍年嬰兒潮真的好嗎? (雖說沒有一定要上大學,但是大學名額每年就是這樣多.....)


進一步的思考便是,該如何去搭上馬太效應的便車,促成這好上加好的正循環?

之前蔡校長臉書的討論串也是類似的概念。



一萬小時的努力



大家對於「一萬小時的努力」 這詞並不陌生,但之前我對於這概念解讀,總以為所謂成功就是要經過不斷的累積訓練而成,但書中卻提出了另一種解讀。


書中舉了曲棍球職業選手、披頭四、喬伊、比爾蓋茲等故事,提出這些人成功的關鍵不在於才能,而是機會,一個能讓其達成一萬小時努力的機運。


回到一開始提到的的曲棍球國家代表,在年尾出生的孩子,同樣在八歲入學時,可能會因為身形較小,較沒有進入明星隊伍的優勢,少了額外練習的機會,十年後就更難達成一萬小時的練習時數了。


同樣的,如果在我們學習成長的過程中,能得到馬太效應的加乘作用,便更有機會達成一萬小時的錘鍊,達成專精的境界。



智力決定成就?



而對於所謂的天才,書中則提到 IQ 智力之於成就,就像是身高之於籃球選手,190 公分可能會比 160 公分吃香,但是 200 公分的身高,就不見得比 190 公分的佔盡優勢。


簡單來說,智力夠用就好,就算比愛因斯坦的 IQ 高 100,成就也不見得會比較高。


這或許可以來解釋,總會有人開玩笑說:「考試班上最後一名,最後反倒最早當院長」一事。能經過聯考窄門的大學生,特別是明星科系的,其實班上大多數人的智力,都已經到達某個門檻以上,再去比誰的學習力較佳,就沒有太大的意義了。


但在這部份書中有提到另一個概念就做「實用智能 (practical intelligence)」,意即「知道在何時、用何方式、說什麼,以達到最佳效果」的能力,是種不一定知道原因,但就是知道該怎麼做的程序性能力,也可說是處事能力,這和從小接受的教養方式較為相關。


看到這裡猛然驚覺,不同階級所造成的差距,不只在教育學習資源,這塊開發 IQ 的部分有落差,家庭教養觀念更會型塑下一代的實用智能(平等討論,反抗權威 v.s. 不敢表達,服從權威),拉開階級間更大的差距。



後記



一開始是抱著找碴的心態來看這本書,想找出其統計推論的謬誤,但後來發現整體來說,實在是精彩有趣又易讀。


除了上述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三點外,還有關於韓航機瘟的分析與改進(機長權力差距和空難頻率的正相關)、稻米文化與數學能力的辯證(亞洲學童一來因為數字系統簡單好讀,二來因為種稻那從貧窮困苦中勤奮不懈的好學精神,導致數學能力高西方一籌)......等,閱讀經驗相當愉快。


今年還有新出典藏紀念版本,相當推薦有興趣的朋友閱讀品味。



延伸閱讀



作者 Malcolm Gladwell 於 TED 的三次演講


Choice, happiness and spaghetti sauce

在容納人類多樣化的同時, 我們找到一個能令我們真正快樂的可靠方法。


The strange tale of the Norden bombsight

這是我們在發明了 新東西後伴隨的心理膨脹. 我們認為我們創造的東西能解決我們的問題, 但我們的問題要遠比這複雜得多. 問題不在於你發明的炸彈能投得多准, 而是你要如何用它們. 更重要的是, 你是否應該用它們.


The unheard story of David and Goliath

我覺得這則故事 給了我們一個非常重要的啟示。 巨人並不一定 真如他們的外表一樣強而有力。 而,有時後,牧童的口袋裡藏有一把投石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