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王姿文
伊能嘉矩的《台灣踏查日記》,便是一段在台灣田野中發現歷史的旅程。很開心能聽陳偉智博士到場導讀。
除了殖民,還留下什麼?
這本閱讀起來像是旅遊日記的踏查日記,是日本近代人類學家伊能嘉矩,來台公務旅行的過程中,對於台灣原住民的采風紀錄。
因應 1990 年代本土化的浪潮,其著作陸續被翻譯成冊,成為台灣平埔族研究的重要資料來源。往後有近代意義的平埔族族群分類,也是由這本書的內容為依歸,影響了往後原住民相關的政策制定方向。
之後更將伊能嘉矩收藏的各式相片集結成冊,出版了台灣原住民影像一書,是族群影像的重要參考資料。
後來在台灣歷史研究相關人員的奔走下,現在在家中已經可以藉由網路,瀏覽伊能嘉矩的各式文獻與作品了。
田野的嘆息
好可惜呀,每個地方的古蹟都任其頹壞在那邊,從未加以整修,不到十年以後,恐怕有關兩百年前歷史的好標本,將會煙沒無存
伊能嘉矩 -- 楠梓坑街
對於歷史的調查,有許多方法,可以藉由文獻、文物、遺跡、口述、田野調查......,在當時文獻相對不足狀況下,更好的方式便是在田野中發現歷史,從田野這廣袤的天然圖書館中,獲得更直接的史料證據,成就了本書的內容。
來台結緣
19 世紀末時,日本近代人類學,便是以「東京人類學會」的「坪井正太郎」為中心發展,伊能嘉矩年輕時深受其影響,從其留下的人類學理論講義,便可一窺當時對於人類學的發展狀況。
在其來台前,曾經發表了一篇渡台宣言「陳余之赤志,訴於先達之君子」,其中有提到來台的目的之一,是希望好好釐清台灣原住民的淵遠流長,並以科學的方法,將台灣族群來分類(當時是不科學地分成漢人與番人)。
當初我在日本內地翻閱 Henry M. Stanly 所寫的橫越最黑暗的非洲大陸一書,腦中幻想著番地探險是男兒畢生的一大快事。.....當時台北府兵荒馬亂、蜚聲紛紛、人心動搖.....我渡台的願望,事對台灣番人的人類學研究。要進行蕃地研究,有三個必需條件,就是:一、番地的知識;二、對番人有講方便的對策;三、懂蕃語。抵台後發現我欠缺這三要素,因此感覺時機未到,便一心一意從研究台灣的歷史、地理、與蕃語開始。
伊能嘉矩 -- 回想餘筆
來台的身分,則是以一個台灣總督府的基層官員,來台做田野工作,從1895年開始一直到 1906 年返日,總計耗時11年間,最重要的分別是 1896 年宜蘭調查、1897 年全島調查、與 1900 年南臺灣調查。以如此身分來台各有其優缺點,好處是總督府的官方資源,壞處則是因為職責之故,調查的時間便受到相當程度的限制。
其在台灣期間,更與先來一步的人類學家田代安定,一起組成了「台灣人類學會」,概念像是東京人類學會的分支,其相關調查結果,都會發表於東京人類學會的雜誌上。
人類學為何?
人類學(anthropology),起源於希臘文「ανθρωπος(人)」+「λογος(學科)」,意思是研究人的學科....當代人類學具有自然科學、人文學與社會科學的源頭。研究主題有兩個面向:一個是人類的生物性和文化性,一個是追溯人類今日特質的源頭與演變。
-- 維基百科
種族即文明,從人種競爭的歷史發展,可以看見亞洲大陸南北種族衝突的延長。也可以藉由人類學的研究,一窺台灣在世界中的位置。
這本台灣踏查日誌,雖說是針對原住民的田野調查,但其實訪問不只侷限於原住民的聚落,更有許多漢人社區的普查。
只是此類的田野探查也有其限制,像是相傳 1895 年 9 月時,田代安定曾經來宜蘭訪問過振金聲(噶瑪蘭三十六社總頭目,也是後來伊能嘉矩宜蘭行的主要報導人),當時其描述的部落故事,較為零星且諸多不詳,但事隔一年過後,伊能嘉矩又來做了一次相同的訪問,此時振金聲所回答的內容便變得相當豐富......。
不難發現關於族群的人類學歷史,其實是個不斷疊加的內容。這種對於族群過往的解讀,其實普遍存在於各族群中,像是許多神話故事,也都是類似的族群共創的歷史故事。
簡而言之,訪問中的被調查者,不只是被動的資料提供者,更是主動的資料參與者,在判讀資訊的過程中,不可不慎。
後記
這系列相關研究,也曾經被翻譯成英文德文等,發表於國外的人類學雜誌上。如果之前問我什麼是人類學? 我只能報以無知的赧笑,畢竟在過去學校義務教育中,這部分是相對空白的一塊,很開心能夠藉由這個機會,以另一個角度來看台灣的歷史文化與社會。
一個語言不通的人類學家,究竟是如何完成這段人類學的調查? 實在是個匪夷所思成就。從書中的紀錄可以看到,作者除了從那雙領養的原住民質子兒女學習語言外,有部分其實是與當時部落中的番秀才筆談(例如與噶瑪蘭三十六社總頭目振金聲的對談),所得到的珍貴資料,從這些筆談資料的原稿,可以一窺當時的訪問的狀況,相當有趣。不過導讀中提到關於噶瑪蘭東瀛遊記的敘述,在書中並未閱讀到,甚為可惜。
此外也可以發現伊能嘉矩無論在語言學、人類學、或是歷史學的著作,均留下了不少遺稿(未完成品),這種文章寫一半留在身邊、沒有發表的習慣,和蚊仔真像 >///////< ~~ XDDD
推薦閱讀嗎?
本書敘事相當口語流暢、詳細卻易讀,就像是在寫日記一般,如果對於當時原住民文化、語言有興趣的朋友,不妨抽空一閱。
如果對原住民文化沒有興趣的朋友,那也請記得曾經有個日本人,為台灣留下這個經典的踏查紀錄。
延伸閱讀
噶瑪蘭人各式起源故事、噶瑪蘭人的傳說
重訪伊能嘉矩──殖民統治下的臺灣歷史民族誌的建構與影響 (陳偉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