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以前就一直關注蘇醫師,與訢辰兒牙鎮靜團隊的的網路動態。對於團隊在品牌行銷、社群經營、專業教育、設備投資、風險管理等面向,都相當印象深刻。
之前陸續聽過蘇醫師的一些演講,當初在知道有這工作坊時,第一個想到的是,有這麼好的機會,怎能不手刀卡位參加呢(對我追星來著XDD).
在參加工作坊之前,其實蠻好奇要如何在短短的幾個小時內,深入淺出地介紹鎮靜這個主題。又有哪些面向,是可以以工作坊的形式呈現?畢竟兒牙鎮靜不只是打藥讓小孩子睡著,而是從一開始客戶評估、環境營造、行為管理、治療中狀況排除、到治療後甦醒與追蹤,一連串團隊協作的過程。(就像演講不是「上台隨便說幾句話」而已,麻醉不只是「打一針睡一下而已」(咦?))
不只是靜脈
之前曾經閱讀過一些相關文章,也參加過一些牙科鎮靜相關的研習,講的大多是概念性與原則性的內容,像是設備需求、生理藥理,這部分對於經過兒童麻醉訓練後的麻醉醫師,並不太困難,唯一要注意的是對於鎮靜深度的正確判斷與調整。
比較特別的是,施明宏醫師在一般靜脈鎮靜外,介紹了其他路徑給藥的可能性與其考量點,其中鼻噴給藥對我來說是較為特別給藥形式,畢竟臨床上曾噴過呼吸道的只有局部麻醉藥或 epinephrine ,沒有那美美的傘狀噴頭,沒有夢幻般的天女散花噴霧(抓錯重點?),而且是用來誘導(阿嚏~)
畢竟兒童牙科的治療策略,會直接衝擊呼吸道維持,常見治療伴隨的血與水,往往又是咽喉痙攣的最佳刺激物,這時候有效的跨領域團隊溝通、治療計畫(多顆牙治療時誰先誰後)與節奏(何時該停手或繼續)的拿捏,更顯得至關重要。
這部分李怡慧醫師在常見牙科治療方式的介紹,從醫材選擇、到各種術式考量的部份,深入淺出的建立了與牙科醫師溝通的基礎認知;而蘇百川醫師更是以實際案例為輔助,無私地分享臨床上常見的狀況與處理。整體下來,最喜歡的其實是最後個案討論的部分,以實際案例將工作坊中提到的概念的做統合運用。
又因為之前相當幸運,曾跟過幾例牙科鎮靜的個案,深刻覺得良好的醫病溝通、與團隊協作,各種醫療面向、與醫療外輔助需求的統合,才是成功的牙科鎮靜關鍵。正是一個注意細節的協作團隊,才能創造出高品質的醫療服務。
不只是醫療本身,這次活動也看得出主辦團隊的用心。不論是課程規劃、非靜脈給藥器材使用、各種牙科材料、口腔模型與防水帳的實物介紹,都相當豐富而精彩。讓人對於牙科鎮靜有更加立體的認識。
比較特別的是,施明宏醫師在一般靜脈鎮靜外,介紹了其他路徑給藥的可能性與其考量點,其中鼻噴給藥對我來說是較為特別給藥形式,畢竟臨床上曾噴過呼吸道的只有局部麻醉藥或 epinephrine ,沒有那美美的傘狀噴頭,沒有夢幻般的天女散花噴霧(抓錯重點?),而且是用來誘導(阿嚏~)
不只是鎮靜
畢竟兒童牙科的治療策略,會直接衝擊呼吸道維持,常見治療伴隨的血與水,往往又是咽喉痙攣的最佳刺激物,這時候有效的跨領域團隊溝通、治療計畫(多顆牙治療時誰先誰後)與節奏(何時該停手或繼續)的拿捏,更顯得至關重要。
這部分李怡慧醫師在常見牙科治療方式的介紹,從醫材選擇、到各種術式考量的部份,深入淺出的建立了與牙科醫師溝通的基礎認知;而蘇百川醫師更是以實際案例為輔助,無私地分享臨床上常見的狀況與處理。整體下來,最喜歡的其實是最後個案討論的部分,以實際案例將工作坊中提到的概念的做統合運用。
更多是團隊協作
又因為之前相當幸運,曾跟過幾例牙科鎮靜的個案,深刻覺得良好的醫病溝通、與團隊協作,各種醫療面向、與醫療外輔助需求的統合,才是成功的牙科鎮靜關鍵。正是一個注意細節的協作團隊,才能創造出高品質的醫療服務。
不只是醫療本身,這次活動也看得出主辦團隊的用心。不論是課程規劃、非靜脈給藥器材使用、各種牙科材料、口腔模型與防水帳的實物介紹,都相當豐富而精彩。讓人對於牙科鎮靜有更加立體的認識。